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表和,然后复下之。
此示病机转变,本属阳盛之秉,太阳病当发热恶寒,虽非传经病,必见热证,医竟下之,表未解而下之太早,故令未愈。因复发汗,表虽因汗而解,治失先后之法,虽阳盛之人,未免令一时表里俱虚,故令冒,冒者神不清之状。既下之,谅里热已去,而表未和,汗自出,则表知已和,而冒自愈。倘邪气变化,阳气过盛之人,而里尚未和,仍可下之,但既下之后,复里未和,当不能大下,宜用调胃承气少少与服之法,本条在明病由体变,有表未解可致冒。大热薰蒸,亦可致冒;表里俱虚,复可致冒。病有轻重,冒亦有轻重,轻者神昏而已,重则不省人事。治之或补或汗或下,法当随证消息,于以知救逆之治,更无成法可执者已。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此示太阳病误下后,有转不能食,胁下满痛,面目黄,颈项强,小便难之坏证者,病因为脾气虚寒,若误以胁满痛属少阳,但取一证,竟与小柴胡法者,必令中气陷而虚努下重。所以然者,病由体变,脾阳素弱故也。下更举渴欲饮水而呕,为中有水气,亦非小柴胡证。水寒相搏,食谷必哕,故辨证亦自可验。小柴胡法号为和解之剂,尚有误服转坏之逆,他方则更难尝试,可类推矣。临病之宜戒慎,有如此者。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此作协热利也。
此示胸中寒结之证,肺胃客气上逆,必不能卧而但欲起,与结胸邪实在膈之卧不能起者,病情迥殊。同一本有寒分,而误下后复有转结胸(此指水寒结胸,法当温化)、协热利之异者,体秉有上盛下盛之偏故也。
太阳病,其脉促(一作纵),下之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下之必结胸;脉紧者,下之必咽痛;脉弦者,下之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下之头痛未止;脉沉紧者,下之必欲呕;脉沉滑者,下之协热利;脉浮滑者,下之必下血(按本条通行本作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自脉浮者以下,“下之”二字皆阙)。
此示审察病变,当以平脉为主,文句已详疏释,不复繁衍。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