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鼎革,事故煩多。金陵、閩、粵諸君,播遷三所,歷年二十;「明史」附入「懷宗」,紀載寥寥。野史無刊本,日就零落;後人有舉隆、永之號而茫然者。余因網羅散佚,搜抉殘蠹。上自朝廟大綱,事關興滅;下迨閭巷幽貞,誼存感諷;紀人傳事,本末具見焉。攢簇成章,刪繁歸雅;非作名山之藏,聊補正吏之缺。
一、國家興廢,何代無之!抗顏逆行、伏尸都市者,雖令甲之罪人,然各為其主。凡在興朝,不得已而遂其志耳。對干表容,贈通紀闕,歷代相沿,著為美談。我朝定鼎,褒殉難諸臣,且開史局時,已奉有『野史送部、不以忌諱為嫌』之令矣。採而輯之,直書正筆,悉遵令典。
一、野史中有兼紀三朝事者,吳偉業「綏寇紀略」、鄒漪「明季遺聞」、溫睿臨「南疆逸史」、錢謙益「三史備言」、周容「明季線」是也。有紀國變及南渡事者,夏允彝「幸存錄」、文秉「甲乙事案」、許重熙「甲乙彙略」、錢光繡「南渡紀事」、李清「三垣筆記」、楊秉燧「南渡紀略」、史逸裘「南江藏史」是也。有兼紀弘光事者,顧炎武「聖安本紀」、黃宗羲「弘光實錄」、李清「南渡錄」、周明新「南渡續集」、董劍鍔「南渡紀」是也。有兼紀弘光、永曆兩朝事者,黃宗羲「行朝錄」、錢秉鐙「所知錄」、瞿昌文「天南逸史」、劉湘客「行在陽秋」、高斗魁「徵信錄」、魏禧「存信編」是也。有專紀隆武事者,閩人「思文大紀」、鄭雪昉「隆武略」是也。有專紀永曆事者,沈佳「存信編」、魯可藻「嶺表紀年」、劉湘客、楊在、綦毋邃「象郡紀事」、馮甦「劫灰錄」、某「南粵新書」、「粵事紀略」、鄧凱「滇緬紀聞」、「滇緬日記」、吳爾堯「滇緬事略」、林時躍「粵事徵信編」是也。有專紀一人一事者,應廷吉「青燐屑」、史德威「維揚殉節始末」、袁繼咸「潯江紀事」、某「北使紀」、康范生「虔事始末」。某「贛州乙丙紀略」、釋慧潭「真珠載」、徐世普「江變紀略」、王言儒「溽江藏本」、郭寒「乙丙事蹟」、章曠「楚事紀略」、李世熊「木嘆記」、沈荀蔚「蜀難敘略」、王玉書「吾徵錄」、鹿儒方「徐徐集」、田壁川「蜀難始末」、楊在「朱容藩亂蜀始末」、「武岡播遷始末」、「孫可望脅王始末」、「犯闕始末」、「安隆紀事」、鄧凱「遺忠錄」、「求埜錄」、李文胤「可考錄」、黃百學「莫言錄」、丘來章「鏡信錄」、周元初「安隆紀事略」是也。有專紀魯監國事者,黃宗羲「魯紀年」、「四明山寨記」、「舟山興廢記」、「日本乞師紀」、高斗權「海疆紀略」、黃宗炎「存疑集」、馮京第「浮海記」、鮑澤「甲子紀略」、溫睿臨「海邦彙略」、徐鳳垣「且存錄」、張煌言「四明紀事」、全枋「江東泣血錄」、陳睿思「閩海見聞紀略」是也。至萬季野「明末諸傳」等書、呂晚村「明季紀事」等書、徐閣學「明季忠烈紀實諸傳」等書以及諸名家已刻未刻文集外紀等書,共九百七十四種。其間紀載有詳略、年月有先後、是非有異同、毀譽有彼此,合而訂之,正其紕繆,補其缺遺,以成是編。其他未見之書,尚俟再考;然大略已具是矣。
一、古史於皇帝則稱本紀,諸臣則稱列傳者。紀舉一時政令大綱,列傳止載一人一事,故稱紀以別之。然太史公於項羽,亦稱本紀;以其號令一時,事多詳載也。今金陵、閩、粵三君,位雖不終,亦自帝其地;各有政教,理合紀載。若拘入「懷宗」之例,則傳且不列,何有於紀?非一代史體也。茲首卷先紀略,不稱本紀者,避本朝也;其言略者,事固不得而詳也。
一、古人作史,有專傳、有合傳、有附傳,非以人有優劣也,事有煩簡耳。專傳必其行跡之眾多者也。合傳則其學同、其言同、其時同、其名同、其一事偶同。老、莊、孟、荀,其學同也;刺客、遊俠、酷吏,其行同也;張蒼、申屠嘉,其官同也。婁敬、叔孫通,其時同也;管、晏,其顯名同也;屈原、賈誼,以放逐一事偶同也。至附傳者,以其人事跡少不能成傳,故附記之,非薄其人也。是編諸傳,竊倣此意;以事、以人為類,或其人人品相懸,亦不及計矣。
一、明立宗支幾百萬,殲於賊者十之九焉。其散處地方,義旅相與擁戴。於是,知列聖德澤在人,念其苗裔猶祖宗也。惜乎譾劣之材,不足以勝鼎器,隨起隨仆,比之孟公盆子,猶或下焉;被其毒者,至儕之盜賊。嗚呼!夫孰非天潢之支流也歟!仇在君親、禍及宗祖,枕戈之志,孰得議之!雖其無成,亦足以悲矣。而兵火之餘,無從掇拾之者;謀略不具、始末不完,聊志梗概,存其間抱節義者爾。
一、諸臣有逮事崇禎者,其行事章奏,悉略之。以其所重在南渡後,且已載於「明史」也。必列之者,以其終事在後也。然大節亦撮數語,不敢盡遺也。
一、諸傳之敘,先金陵、次閩、次浙東、次粵。諸臣有歷事三朝者,則從其重者次之。呂大器終於粵而先之者,迎主異議,大器為主,一朝之眉目也;後在粵,亦無所表見。
一、古人附傳,例不列名;余獨不然。蓋惜其人忠義節烈,本屬賢者,而行事泯沒,無可紀載,僅以一死成名。若復不列其姓氏,則觀者且將忽之;故每篇大書特書,令人聳然於賢者之名耳。若其人本不足重者,雖附載不列名也。
一、徐閣學「忠烈紀實」,雖其人無事可書者,必另列一行,大書姓名;余則不然。彼專紀忠烈,無可附書;余則一朝之人,忠佞奸賢悉列焉。間或附見,豈能掩其人之忠烈哉?此所以異也。無行事而但列姓名以為一傳,古無此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