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僧聞近秋之暴橫,欲擊之,匿森林中,伺其來,出不意,突擊之,乘其兵士周章狼狽之際,斬近秋。兵士怒而反追。會吳天成、洪太歲、姚必達、李式地、林永超五人救之,是即會中所稱後五祖也,或謂之五虎。五僧復還高溪廟,再過寶珠院,倦無臥,飢無食,困苦殊甚。
至是而遇創會之陳近南。近南曾為學士,於帝之焚寺也,力爭以為不可。以文耀、近秋之讒,不得已辭職。痛僧之遭讒也,益與僧黨相結。近南家湖廣,返里,就白鶴洞研究道教。後又以代僧復仇,變形為卜者,作江湖遊。至是,適遇五僧,憐其困,迎至家。後其黨員相遇,詢自何處來,必答言來自白鶴洞者,以此也。後近南以所居隘,不適於謀事之用,因告僧曰:「距此不遠有下普庵者,後有一堂甚寬廣,俗稱紅花亭,可居之,徐圖復讐。」眾因移居於紅花亭。
一日,僧逍遙河上,見中流浮至一物,審之,一大石香爐也.檢其底,有「反(氵月)復汨」四字,又有小字一行,註明重五十二斤十三兩,是即與會中白鐡鼎同形,因是鼎失於杭州故也.時既有香爐,因取樹枝與草以代燭香,注水以代酒,祭告天地,期必復寺讐.不意樹枝與草忽然自焚,眾以為得請之兆應.歸至紅花亭,以告近南,近南曰:「此(氵月)代將覆,汨朝復興之天意也.」以為復讐之期已至,即日,明揭旌旗,發傳單,召將士。時有朱脣美丰儀之少年,手過膝,耳垂肩,儼若劉備。眾見其態度非常,詢之,則曰:「我朱洪竹也,乃明思宗之孫,為李妃所出。先帝為北胡篡奪,懷復讐之志久矣。今見諸士以明代故,仗劍羣起,特來相助耳。」眾聞之,推之為主。以次日為吉日,宰牲祭旗,部眾咸集旗下,近南對眾言曰:「武裝諸君宜各別擇吉日,歃血盟誓。」以武裝者為兄,後來者為弟。近南即自為香主,擇甲寅七月二十五日,以紅花亭為兄弟盟誓之地。各會員即以其日為誕日,稱為洪家大會。是夜,天顯瑞兆,南天光耀,有燦爛之星辰,作「文廷國式」四字。近南從天意,取以為元帥旗。而東方復發紅光,紅音同洪,故即以為姓,拆之為三八二十一,即以作符號焉。
近南籌畫一切,以蘇洪光為先鋒,吳、洪、姚、李、林與五僧為中堅,令吳、方、張、楊、林至龍虎山募集兵馬,整理後備。近南乃發令於次日進擊官軍。不意官軍至強,一戰而敗洪軍於山中。於是近南特開軍前會議,決暫退至萬雲山。道經萬雲寺,為其院長萬雲龍所知。雲龍,即浙人胡得起也,貌魁梧,膂力過人,以少年曾殺人,懼罪為僧。至此,見僧軍卻退,驚問其由,則大怒,謂胡人何無道至此,誓必滅之,以雪幼帝之恥。近南見其勇猛,以幼帝介紹之,命為大哥。雲龍則歃血設誓,以示非覆清興明不已。
八月二十日,再戰,雲龍提二棍,痛擊官軍,不幸於九月九日中矢而斃。餘軍見大哥被殺,皆潰,五僧乃潛匿。俟官軍去,燬雲龍尸,裹以紅絹,葬丁山下。墓前有九曲河,後有十三峯,右有五樹,左有一樹,以為標記。近南尊之為達宗神,建三角形之萬年塔,密加刻畫之九話塔各一。
事畢,乃遍覓幼帝,而不知其蹤,乃相與議後事。近南曰:「近頃大敗以來,知時機未至,政府尚不能覆滅,然不久必亡,明當復興,幸勿遽萌懈志。惟勸諸兄弟暫時解散,隱遁江湖山澤間,靜以待時。予今亦暫與諸君別,遊歷各地,以觀時機。如洪家有可告成之豫定日期,尚望必來,勿爽約也。」遂對眾作禮而去。於是諸黨徒四出運動,臨別作詩,詩曰:「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此事傳得眾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此即黨人所持以為會員之證者。散後,周遊各省。後於惠州府高溪廟再圖大舉,然頭目生存者僅洪光一人,未幾亦死。旋傳洪光復生,其所以復生之故,傳說亦至詭異,然要不離復明之思想,借以為收拾人心之計而已。意謂思宗縊死之際,京師為李自成所陷,帝縊於柏樹。有寵任之宦官王承恩者,冀得附葬明陵,欲與帝共縊死,然更無他柏可縊,將欲縊於同枝之上,又恐冒瀆尊嚴,不得已縊於帝足而斃。不意後之尋得帝尸者,轉以承恩為叛逆,棄之於野,遊魂無歸。當大軍雲集於高溪廟時,達摩憐其遊魂無依,即將其靈移之於洪光尸,更生後,定名曰天祐洪,重握三合軍之司令,統三合軍連戰連勝,掃蕩七省。四川之戰,不幸為官軍擊斃,於是三合軍即四散,而七省亦一律為官軍所恢復矣。
哥老會及其他各秘密社,傳說雖略有差異,而其言焚寺斃僧,以逃出之五僧作為五祖,圖復讐於萬一,則出於一。此種傳說,綿歷數代,輾轉口傳,其謬處識者當自能辨之也。
三合會
三合會或稱天地會,世人以此名之,會中人亦即以自名,遂成為通稱。或曰即三點會,凡清水會、匕首會、雙刀會等,皆其支會也。
三合會之成立,在康熙甲寅。相傳其原起之目的,以少林寺僧既被官焚殺,志在復讐。或有疑為未必然者。然觀其尊信一種神秘儀式,自知為僧道創始之者無疑。至其叛亂之事,則以乾降丁未臺灣林爽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