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居內地之旗人,有滿洲、蒙古、漢軍三大別,世皆知之。且知屬於滿洲、蒙古者,為其各本部落之人民,屬於漢軍者,為歸附之漢人。然有以滿洲改漢軍而後仍為滿洲者,王國光是也。國光先世為滿洲完顏氏,曾隸漢軍正紅旗,乾隆癸酉,高宗命其子孫及同族仍入滿洲正紅、鑲白二旗。有以滿洲改漢軍而以一支仍為滿洲者,佟國綱是也。國綱先世為滿洲,曾隸漢軍,國綱以仍隸滿洲為請。部議謂佟氏官多,應仍留漢軍,惟令國綱一支改歸滿洲。有以蒙古而改滿洲者,莽鵠立是也。莽本蒙古正藍旗,其後擢入滿洲鑲黃旗。有以蒙古而改漢軍者,和濟格爾是也。和本蒙古烏魯特人,後隸漢軍正白旗,為何氏。
旗人擡旗
徙居內地之旗人,有以建立功勳或上承恩眷而由內務府旗擡入滿洲八旗,或由滿洲下五旗擡入上三旗者,皆謂之擡旗。然僅限其本支子孫,雖胞兄弟不得與。
皇太后、皇后之丹闡在下五旗者,皆擡旗。丹闡,滿語謂母家也。
漢族
漢族,一稱巴克族,就古史略考之,其最初根據地似在崑崙山。【即巴顏喀刺山。】五千年前,循江河之源游牧而至,以漸拓殖,居內地之西部北部,戰勝三苗、九黎種人,闢其地而有之。蓋先在黃河兩岸,漸盛於江淮之間,以至南海濱。黃帝以後,秦、漢及唐最強,明初,武勇亦盛。【兵力直至黑龍江入海之口。】惟右文之習太深,故積弱至此。其人頭顱圓,額顴平,眉目斜秀,頗有美鬚髯者。
其人居所,以十八省為主要地,延布於滿洲、新疆及境外之印度支那半島、馬來羣島、臺灣島一帶,占全國人數之十九,代握文化之中樞。衣食習尚大都相似,惟南北風土異宜,性情亦不無差別。
河域人民,軀體偉碩,勤儉耐苦,純朴質直,恥為欺詐苟且之事。其在上游高原者,穴居儉嗇,在下游平原者,強悍好鬬。河,黃河也。
江域人民,軀幹稍小,思想縝密,通達事理,善於仿效,學術工藝,頗能深造有得。三峽以西,偏於保守,少活潑氣象,三峽以東,則為商業通衢,貿易既繁,奢靡亦甚。江,揚子江,即長江也。
閩、粵人民剛健活潑,腦力充銳,濱海之區,習於波濤,勇於冒險,移殖海外,勢力甚強。上游高原,民貧地瘠,交通未便,風氣較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