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獨立,河域多用京師語,即雜居開封之少數猶太族亦操此語,蓋二千年來,已為漢族所同化矣,江域多用江寧語。皆與文字相近,可通情意,而京師語尤為正音,通用於上級社會。至若方言,則幾於十里小異,百里大異,惟河域之大平原可稱千里一致。閩、粵則因山嶺叢雜,通曉最難。
文字始於倉頡,用孳乳相生法。正俗文字殆有五萬,常用之字不過十一。字體則由篆而隸,由隸而楷,而楷而草,益趨捷速。然皆上下通行,絕無歧異,故方言雖甚錯雜,而仍於文字收統一之效,合羣之道,端賴此也。
至漢人二字,則自典午不綱,九州鼎沸,劉元海奮起晉陽、汾澗之濱,思紹漢業,以孚人望,乃始有此稱謂。及五季之亂,契丹強盛,漢族之勢甚微,當時乃以漢子為賤者之稱,南宋時猶相沿不改。元時又以宋人為南人,其所謂漢人者,皆遼、金遺族也。
漢族之混合於苗族者亦有之。其故,則或入贅,或冒充也。
海外華僑人數
我國以生齒之繁,生計之窘,瀕海人民,遂多有移住國外者,而以美為最多,世稱之為海外華僑,皆漢族也,滿、蒙、回、藏、苗、黎之人殆無一焉。自咸豐乙卯至同治丁卯,歲有六千人,自同治戊辰至光緒辛巳,歲有一二萬人,壬午,則達三萬三千六百十四人之多。於是美國禁阻之議起,而重課以人口稅,壬午,遂減為三百八十一人,丙戌,僅有十七人,戊子亦然。此二十年間,美於華僑,專施強暴之阻力。又英屬之科倫比亞及澳洲,亦課以荷重之人口稅。我國雖有公使、領事,不能力任保護,滋可嘅也。
宣統辛亥所調查在外之華僑人數如下:臺灣,二百五十萬有奇。香港,二十七萬九千四百有奇。澳門,七萬四千五百八十有奇。日本,一萬八千有奇。朝鮮,三萬七千二百有奇。安南,十二萬二千有奇。暹羅,二百四十六萬一千有奇。南北美洲,二十六萬九千有奇。澳洲,二萬九千有奇。非律賓,八萬六千四百有奇。爪哇,九萬七千有奇。歐洲各國及俄屬西伯利亞,四萬三千一百有奇。其餘各小島,一百八十四萬五千有奇。
華僑以在臺灣者為最多,暹羅次之,南洋羣島、馬來半島及俄屬西伯利亞又次之。省籍以隸廣東、福建者為最多,浙江、江蘇次之。
巴巴新客
南洋羣島之華僑約分二種:一稱巴巴,自其先人即已移住,中有能操馬來語而不解漢語者,然仍漢裝,其性情則已大變;一稱新客,為新自內國移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