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
(宋《开宝》)
【释名】蛤蟹(《日华》)、仙蟾。
志曰∶一雌一雄,常自呼其名。
时珍曰∶蛤蚧,因声而名,仙蟾,因形而名;岭南人呼蛙为蛤,又因其首如蛙、蟾也。
雷以雄为蛤,以雌为蚧,亦通。
【集解】 志曰∶蛤蚧生岭南山谷,及城墙或大树间。形如大守宫,身长四五寸,尾与身等。最惜其 中,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鸣一声是一年者。俚人采鬻,云治肺疾。
曰∶生广南水中,夜即居于榕树上。雌雄相随,投一获二。近日西路亦有之,其状虽小,滋力一般。俚人采之割腹,以竹张开,曝干鬻之。
铁叉,如粘 竿状,伺于榕木间,以叉刺之,一股中脑,一股着尾,故不能啮也。入药须雌雄两用。或云阳人用雌,阴人用雄。
曰∶雄为蛤,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皮细口尖,身大尾小。
时珍曰∶按∶段公路《北户录》云∶其首如蟾蜍,背浅绿色,上有土黄斑点,如古锦纹,长 西横州甚 知觉,以手分者,不论牝牡,但可为杂药及兽医方中之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