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桑螵蛸
(《本经》上品)
【释名】 螂(音当郎)、(音尤),(《本经》)其子房名螵蛸(音飘绡)、蜱蛸野狐鼻涕。
颂曰∶《尔雅》云∶莫 、 、不过时珍曰∶ 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兖人呼不过也。代人谓之天马,因其首如骧马也。燕赵之间谓之蚀疣。疣即疣子,小肉赘也。
今人病疣者,往往捕此食之,其来有自矣。其子房名螵蛸者饲小儿,云止夜尿,则 、致神之名,盖取诸此。《酉阳杂俎》谓之野狐鼻涕,象形也。
又扬雄《方言》云∶螳螂 【集解】弘景曰∶螳螂俗呼石螂,逢树便产,以桑上者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气也。惟连枝断取者为真,伪者亦以胶着桑枝之上也。
保升曰∶螵蛸在处有之,螳螂卵也。多在小桑树上,丛荆棘间。三、四月中,一枝出小螳螂数百枚。
时珍曰∶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喜食人发,能翳叶捕蝉。或云术家取翳作法,可以隐形。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
【修治】《别录》曰∶桑螵蛸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采,令人泄。
曰∶凡使勿用杂树上生者,名螺螺。须觅桑树东畔枝上者。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淘七次,锅中熬干用。别作修事无效也。
韩保升曰∶三、四月采得,以热浆水浸一伏时,焙干,于柳木灰中炮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