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本经》下品)
【释名】夕句(《本经》)、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铁色草。
震亨曰∶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
【集解】《别录》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四月采。
恭曰∶处处有之,生平泽。
颂曰∶冬至后生,叶似旋复。三月、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
五月便枯,四月采之。
时珍曰∶原野间甚多,苗高一、二尺许,其茎微方。叶对节生,似旋复叶而长大,有细齿,背白多纹。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小花,一穗有细子四粒。丹溪云无子,亦欠察矣。嫩苗瀹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可食。
【正误】宗 曰∶今谓之郁臭。自秋便生,经冬不悴,春开白花,夏结子。
震亨曰∶郁臭草有臭味,即茺蔚是也;夏枯草无臭味,明是两物。俱生于春,夏枯先枯而无子;郁臭,后枯而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