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俞在气穴 张云:热为阳。多在气聚之穴。故治热者。当取诸阳分。如热俞五十九穴者。是也。高云。热气有余。则经脉消烁。故热俞在气穴。气穴。阳气循行之穴孔也。
两骸厌中二穴 马。骸字下句。注云:灸寒热之法。其穴皆在两骸之中。骨空论曰。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 。 上为关。横骨为枕。则骸之为义。在膝解也。厌中。即前环跳穴。王注以上节骸字。连为骸厌。则上节两字可读乎。甚非。张云:两骸厌中。谓膝下外侧骨厌中。足少阳阳关穴也。骸。音鞋。说文。胫骨。吴同。志云:两骸厌中二穴。谓足少阳之阳陵泉也。高云:两骸。形身左右也。环跳二穴。当身左右厌中。即上文髀厌分中。环跳穴也。简按甲乙。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则张注为是。今从之。
天府下五寸 灵本输篇云。尺动脉在五里。五输之禁也。王所引针经文。见玉版篇。
凡三百六十五穴 吴云:自脏俞至此。并重复。共得四百零七穴。除重复。约得三百五十八穴。盖世远经残。不可考也。马云:通共计之。有三百五十七穴。其天突。大椎。上脘。关元。俱在内。天突。关元。
环跳。俱重复。想有脱简。故不全耳。张云:自脏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连前天突十椎胃脘关元四穴。则总计三百六十九穴。内除天突关元。及头上二十五穴。俱系重复外。实止三百四十二穴。盖去古既远。
相传多失。志云:自天突十椎上纪关元。至厌中二穴。共计三百六十四穴。然内多重复。高云:自天突。至天府下五寸。共三百六十六穴。(此乃不除重复。)一岁三百六十五日而有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三百六十六。数相吻合也。简按以上诸说。纷纭不一。今查之。自脏俞至五里。凡三百五十七穴。
游针之居 张云:针所游行之处也。志云:游针者。谓得针之道。而以神遇之。若游刃然。恢恢乎有余地矣。
以溢奇邪以通荣卫 马云:奇邪者。不正之邪也。一值此邪。则渐至外为发热。而内为少气。须当急泻无怠。以通营卫可也。张云:溢。注也。满也。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表里之气。由络以通。故以通营卫。高云:缪刺论云。邪入舍于孙络。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奇邪。犹奇病也。奇邪在络。故孙络以溢奇邪。溢。泛溢。犹外出也。孙络之所以溢奇邪者。以孙络合大络。而通荣卫也。简按高注义长。然以上下文义求之。以通营卫四字。恐衍。
营卫稽留 吴云:稽。迟也。
气竭血着 吴云:着。着同。凝结而不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