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发热无过先有余,次传不足始成虚;身中有热先除热,热里逢虚先补虚。
【脉法】脉沉而数者骨间有热,欲以腹按清冷也,小儿八九至为发热,浮大数风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内经》曰:阳胜则外热,阳虚则外寒,阴胜则内寒,阴虚则内热,阴阳相胜则寒热往来。
又曰: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
又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其症已先见于面矣。(自批:治六经热方:治心热用泻心汤,治肝热用泻青丸,治脾热用泻黄丸,治肺热用泻白散,治肾热用滋肾地黄丸,治小肠热用导赤散。)夫热有轻重不同,有所谓翕翕发热者,若合羽取覆,其热在外属表,乃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拂郁所致,宜发汗而散之。有所谓蒸蒸发热者,若熏蒸之气,其热在内,属里,乃阳气下陷而入阴中也,法当攻下以涤之。表症未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是为半表半里之间,则表里俱发热而又轻于里,纯在表也。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夫小儿生禀纯阳,血气壮实,五脏易生热也,热各有不同故治亦不同焉。
潮热者或午时发热,或日晡发热,发时如潮水之应不差也。
《伤寒论》云:潮热实热也,当利大便。若虚症亦能潮热,必须进以温补之剂。脉实者宜大柴胡下之,脉虚浮数者百解散汗之,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颠叫恍惚,以钱氏惊风丸、安神丸主之。
夜热者但夜间发热,是阴中有阳邪也,宜进元戎四物二连汤。但夜间发热症候多端,先要辨其虚实,明其表里,方可投药,若概用元戎汤不妥。
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之遗热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叔和解之详矣。宜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归内,其热自止,宜参苓白术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