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曰。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前人虽备言之。旨殊未畅。盍明示诸。曰不发于夏。而发于秋。此亢则害承乃制。子来救母之义。盖暑令当权。君火用事。肺金必受伤克。火位之下。水气承之。肾水为肺之子。因母受火伤。子来承之。以制火救母。于是水火相战。阴阳交争。大胜则大复。小胜则小复。此阴阳胜复之常理。疟之所由作也。然而有病有不病者。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人元气不固者。暑邪得以乘之。所以治疟。以扶元气为主。
发在夏至后处暑前者。此三阳受病。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者。此三阴受病。伤之重者。远而深也。
发在子半之后午之前。是阳分受病。其病易愈。发于午后者。是阴分受病。其病难愈。
或问曰。有一日一发。有间日一发。有三日一发。何也。曰在阳则发早。在阴则发晏。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夫人荣卫之气。一日一周。历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界分。每一界各有一舍。荣卫之有舍。犹行人之传舍也。邪气客于荣卫之舍。与日行之卫气相接。则病作。离则病退。故一日一周。有止发之定期。其间日而作者。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故间日而作也。三日一作者。邪入于三阴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也。寅申已亥日者。厥阴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也。
凡治疟必先问其寒热多寡。而参之脉证。有寒多热少者。有热多寒少者。大抵寒热往来。皆属少阳经证。治法当以小柴胡为主。若寒多者。小柴胡加桂枝。有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有但寒不热者。名曰牝疟。金匮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邪气内藏于心肺。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又云。温疟者。其脉如平。人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时呕逆。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但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此寒热多寡之定法也。然亦有不可执者。当察其脉之虚实何如。若但寒者。其脉或洪实或滑。当作实热治之。若但热者。其脉或空虚或微弱。当作虚寒治之。仲景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弦迟者可温。弦紧者可发汗及针灸也。弦数者。风痰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凡疟将发之时。与正发之际。慎勿施治。治亦无效。必待阴阳并极而退。过此邪留所客之地。然后治之。且当病未发二三时前。迎而夺之可也。
古今治疟证候。有风寒暑湿不同治疗。有汗吐下各异方术。无虑千百。不能尽述。独无痰不成疟。无食不成疟。深得致疟之因。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扶正气为主。深得治疟之法。以青皮饮一方。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屡用屡效。若胃中有郁痰伏结者。以草果饮一服即愈。
服前方不应。当以补中益气汤。倍柴胡加半夏生姜。养正而邪自除。薛立斋先生云。凡人久疟。诸药不效。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用人参一两。煨姜五钱。此不截之截也。一服即愈。
仁斋云。有人脏腑久虚。大便常滑。忽得疟疾。呕吐异常。以二陈加人参白豆蔻。进一二服。病患自觉气脉顿平。寒热不作。盖白豆蔻流行三焦。元气荣卫一转。寒热自平。继今遇有呕吐发疟之证。或其人素虚者。慎勿用常山等药。以上专论秋时正疟之法也。世间似疟非疟者多。世人一见寒热往来。便以截疟丹施治。一截不止则再截。再截而止。止而复发复截。以致委顿。甚或因而致毙者有之。是不可不辨也。
经曰。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恶寒。阳气下陷于阴中。则恶热。凡伤寒后大病后产后劳瘵等证。俱有往来寒热。似疟非疟。或一日二三度发。并作虚治。但有阳虚阴虚之别。阳虚者补阳。如理中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姜桂。甚则加附子。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以提出阴中之阳。水升火降而愈。医书中有论及之者矣。至于阴虚者。其寒热亦与正疟无异。而阴疟中又有真阴真阳之分。人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