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四] 痈疽方一十四首
集验痈疽论。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则为岐伯余。
善。
经言五脏不调致疽,六腑不和生痈。一曰疽急者二三日杀人,缓者十余日杀人;二曰痈疽。急者十余日杀人,缓者一月死;三曰缓疽。急者一年杀人,缓者数年。四曰水疽。所发多地,一为脑尸,二为舌本,三为玄痈,四为喉节。
五为胡脉,六为五脏俞,七为五脏系。
八为两乳,九为心鸠尾,十为两手鱼。
十一为肠屈之间,十二为小道之后,十三为九孔。
十四为两肠,十五为神主之舍。(一本云主客之舍)凡十五处不可伤,而况于痈乎。若痈发此地,遇良医能不及大脓者可救,至大脓害及矣。(范汪同)候贼风证,但夜痛应骨,不可按抑,不得回转,痛处不壮热,体亦不乍寒乍热,但觉体然冷欲得热,热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此是贼风证也,宜即得针灸,服疗风药温也。
(方在疗风候上大法宜知二候如此也)又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芦汤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
又下利已肿处未消者,可除大黄,用生地黄及干地黄,随时也。热渐退余风未歇者,可服五香连翘汤,除大黄,余热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如疗痈法,踝,赤如编凉湿所折,风结其热歇,气不散又疗之宜服漏芦汤令下,外以kt针针去血气,针写上结脉处,敷小豆薄则消也。皆可依又亦用甘蕉根薄之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