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又痈发肿高者,病源浅,肿下者病源深,大热者易疗,小热者难疗,初便大痛伤肌,晚乃大痛伤骨,都坚者未有脓,半坚半软者有脓,发肿都软,血瘤也,非痈,发肿以渐知。长引日月,亦不大热,时时牵痛,瘤也非痈。吴音曰∶谓诸气结亦有肿,久久不消成痈,疗之宜散气,气已散。若初肿处有浮气,年衰皆发痈,疗之宜及年盛,并折散热,可无此忧。
于氏法。夫痈疽脉洪粗难疗,脉微涩者易疗,诸浮数之脉。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者,痈也,此或附骨以有脓也。
赵乃言,无虚劳腹中疾,或发血瘤疮,疮状坟起,头墨正尔置,不当灸疗,疗之火熨便焦烂,剥刮去焦痂,则血泄不可禁,必死,痈起于节解,遇顽医不能即消,令至大脓者,岂膏药可得复生乎。
又发痈坚如石,走皮中无根,瘰也,久不消,因得他热之疾时,有发为痈也。
又发痈至坚而有根者,名为石痈,疗之法,当服酒,非酒即药势不宣。但当稍饮,取令相得和散便止。凡痈肿有肥人用贴宜栝蒌根,和平体宜赤小豆贴方。
以赤小豆五合,纳苦酒中熬之毕,捣为散,以苦酒和之,涂拭纸上贴肿,从发肿两头以下。(范汪同)又论少小有渴,年四十以外多发痈疽,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黄胆,年衰必发痈疽也(范汪同)又黄帝曰∶愿闻痈疽之形与其期日,岐伯曰,略说痈疽之极者十八种。
又痈疽发咽,名曰猛疽,猛疽不疗,则血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脓者泻已,则含豕膏,无冷食。三日而已,一去无食。
又发于股,名曰股脱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肿脓搏骨。
不急疗,三十日死。(髀内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骨称曰股也)又发于胁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疾也,久之其状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疗之方。
锉连翘草及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令竭,取三升,即强饮,浓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