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上元三年,有司祫享於太庙,上有七室,未有迁主。《通典》、《会要》及《礼阁新仪》具明此礼,其证八也。
中宗景龙三年八月,帝将祠南郊,欲以韦皇后助行郊礼,国子司业郭山等议云:"皇朝旧礼,圜丘分祭天地,唯有皇帝亲拜,更无皇后助祭之文。及时享并禘祫,亦无助祭之事。"今据中宗之代,国子祭酒等举禘祫之文,称是皇朝旧礼,又明太宗、高宗之朝,皆行禘祫,其证九也。
疏奏,从之。
宋制: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一禘,以孟夏。
仁宗嘉祐四年冬十月,大祫於太庙。
先是,上将亲祫,下礼官集议东乡之位。同判宗正寺赵良规请正太祖东乡位,而知太常礼院韩维以为宜如祖宗故事,虚东乡之位便。时礼官不敢决。乃与待制以上台谏官同议,曰:"太祖为受命之君,然僖祖以降,四庙在上,故大祫上列昭穆而虚东乡。魏、晋以来,己用此礼。今亲享之盛,宜如旧便。"诏恭依。
礼官张洞、韩维又言:"唐《郊祀志》载禘祫祝文,自献祖至肃宗所配皆一后,惟睿宗二后,盖昭成,明皇母也。《续曲台礼》有别庙皇后合食之文,盖未有本室,遇祫享即附祖姑下。所以大顺中,三太后配列禘祭。博士商盈孙以谓误认《曲台礼》意。每室既有定配,则馀后不当参列,请依奉慈例。"
学士承旨孙抃等八人曰:"《春秋传》'大祫者何,合祭也。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是以国朝事宗庙百有馀年,至祫之日,别庙后主皆升合食,非无典据。祥符五年己曾定议,礼官著酌中之论,先帝有'恭依'之诏。他年有司摄事,四后合食。今甫欲亲祫,四后见黜,不亦疑於以礼之烦也?受命之君,以议礼制典为重,继体之君,以承志遵法为美。先帝议之制之,陛下承之遵之,臣曰可矣。宗庙之祭,至尊至重,苟未能尽祖宗之意,则莫若守其旧礼。疑文偏说,未可尽据。传曰'祭从先祖'。又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臣等愚以谓如其故便。"
学士欧阳、脩吴奎等九人曰:"古者宗庙之制,皆一帝一后。後世有以子贵者,始著并祔之文,其不当祔者,则又有别庙之祭。本朝禘祫,乃以别庙之后列於配后之下,非惟於古无文,於今又有四不可。淑德,太宗之元配也,列於元德之下;章怀,真宗之元配也,列於章懿之下,一也。升祔之后,统以帝乐;别庙诸后,以本室乐,二也。升祔之后,同牢而祭,牲器祝册一统於帝;别庙诸后,乃从专享,三也。升祔之后,联席而坐;别庙诸后,位乃相绝,四也。章献、章懿在奉慈庙,每遇禘祫、本庙致享,最为得礼。若四后各祭於庙,则其尊自申,而於礼无参差不齐之失。以为行之已久,重於改作,则是失礼之举,无复是正也。请从礼官。"
於是刘敞特奏曰:"今群臣不务推原《春秋》之法,而独引後儒疑似之说;不务讲求本朝之故,而专倡异代难通之制;不务将顺主上广孝之心,而轻议宗庙久行之仪。欲摈隔四后,使永不得合食,臣切恨之。夫宗庙之礼,神灵之位,岂可使有後悔哉。当留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