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丁绍仪杏舲纂
建置
康熙二十二年夏,福建水师提督、后封靖海侯施琅,统师征郑氏,克澎湖岛;郑成功之孙克■〈臧上土下〉震慑归诚,纳所辟台湾地。朝议墟之。琅奏言地广而腴,且关系四省要害,宜留为外蔽,不可弃(时尚未知山东、天津、辽阳各口由台可以迳达,故云四省)。二十三年,圣祖断自宸衷,即成功所置承天府、总名东都、成功子经改称东宁者,设台湾府,隶福建布政使司,为入中国版图所自始。领县三:附府曰台湾、南曰凤山、北曰诸罗(今名嘉义)。雍正初,于诸罗以北设县一,曰彰化;厅一,曰淡水;改台湾县属澎湖巡检为通判,设澎湖厅。嘉庆间,又于淡水以北迤而东设厅一,曰噶玛兰。
台湾之称,于古无考。文献通考云:“澎湖旁有毗舍耶国,言语不通,袒裸睢盱,殆非人类”;颇与土番情状相似。然中国及东西洋人均未尝至,即明初郑和、王三保遍历东南洋,亦未言及有台湾也。嘉靖末,海寇林道干被都督俞大猷所逐,遁入其地;旋弃而之占城。万历间,奸民颜思齐自日本窜往屯踞,始有台湾名。明季,莆田周婴所著远游集以台湾为台员,殆闽音讹耳。台地有中土民,自道干、思齐始。思齐死,其党推郑成功之父芝龙为魁。崇祯初,芝龙就明抚,荷兰乃往筑城居之;故成功语荷兰曰:“此地本先人故物,当以见还”。荷兰战不胜,遂遁。郑氏据为巢穴,辟地渐广。今府县以台湾名,盖沿郑氏旧称,其义莫详也。
台湾县附府为治,本郑氏承天府地;康熙二十三年设知县、县丞、典史各一员、县学教谕一员。时改福建巡海道为台厦兵备道兼学政事,并设知府一员、海防同知一员、经历一员、府学教授一员,均驻县城;巡检二员,一驻新港,一驻澎湖。六十年,改台厦兵备道为台厦道。六十一年,添设满汉巡台御史二员,亦驻城中;每年一易,间有留任一年者。雍正五年,以学政归汉御史兼理;裁澎湖巡检,分澎湖地为厅治。六年,改台厦道为台湾道。九年,移县丞驻县属之罗汉门。十一年,增设府、县学训导各一员。乾隆十七年,定御史三年巡视一次,事竣即回;学政仍归台湾道兼理。二十六年,裁新港巡检。三十一年,以海防同知兼南路理番同知。三十二年,仍加台湾道兵备衔。四十七年,停巡台御史。五十二年,奉谕嗣后台湾道员著加按察使衔,俾得自行奏事。五十四年,改罗汉门县丞为巡检。
凤山县以邑有凤山名。郑氏设南路安抚司并万年州,治其地。康熙二十三年,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均同城;巡检一员,驻下淡水。雍正九年,增设县丞一员,驻万丹,管辖下淡水、枋寮等处;移巡检驻大昆麓。十一年,增设儒学训导一员。乾隆十六年,移万丹县丞驻阿里港。初,县治在兴隆庄,僻近海隅,甚荒落;县官治事,恒在相距十里之埤头街。五十二年,逆匪庄大田蹂躏县治,遂移驻埤头;改大昆麓巡检为兴隆巡检,驻旧城;并移阿里港县丞驻下淡水。嘉庆十一年,海贼蔡牵攻台湾,遣党陷埤头,颇有残毁。十五年,移回旧城。然埤头溪山环绕,烟户繁盛甲一邑。道光二十七年,议准仍移治埤头。
嘉义县先名诸罗,郑氏北路安抚司所治天兴州地,邑有猪朥山,以不雅驯,易称诸罗,因以名县;或言取义诸山罗列,非也。康熙二十三年,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儒学教谕一员,同驻城内;巡检一员,驻佳里兴堡。雍正九年,增设县丞一员,驻笨港;移佳里兴巡检驻盐水港。十一年,添设儒学训导一员。乾隆二十六年,移台湾县新港巡检为县属斗六门巡检。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围攻县城,绅民协力坚守几四阅月;高宗特改县名曰嘉义以褒之。是年添设县丞一员,驻斗六门;移原设巡检驻大武垄。
彰化县本诸罗县地。雍正元年,以土番相继归化,民居益繁,析县属虎尾溪北半线地方置县,名彰化;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儒学教谕一员,俱同城。九年,增设巡检二员,一驻鹿仔港,一驻猫雾梀;又分大甲溪以北地归淡水厅辖。十一年,添设训导一员。乾隆二十三年,增设县丞一员,驻南投社。三十一年,裁泉州府西仓同知,改设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一员,驻县城。五十一年,移理番同知驻鹿仔港,兼海防事。嘉庆二十一年,移儒学训导于淡水,移鹿仔港巡检驻淡水厅辖之大甲溪。
淡水厅本诸罗县地,以淡水溪得名。雍正元年,析隶彰化县,设淡水捕盗同知一员,驻彰化。九年,改抚民同知;划县属大甲溪以北地归厅辖,以竹堑地方为厅治;增设竹堑巡检一员,兼司狱事;又增设巡检一员,驻八里坌。乾隆三十一年,移八里坌巡检驻新庄。五十四年,改新庄巡检为县丞。嘉庆二十一年,又增设巡检一员驻大甲溪,移彰化学训导驻竹堑为淡水学训导。
澎湖厅屹峙海中,群岛参差环拱。隋开皇闲,虎贲将陈棱略地至澎湖,始见于史。元末置巡司。明初徙民漳、泉二郡,废巡司而墟其地。继而不逞者潜聚其中,推年大者为长,苫茅栖止,以畋渔为生。嘉靖间,都督俞大猷剿海贼,留偏师驻防,后设巡检守之;不久并裁。万历中,增设澎湖游兵。天启初,荷兰据焉;总兵俞咨皋擒其帅归,遂遁去。后为郑氏所据,设澎湖安抚司,倚为重镇。康熙二十二年,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往征,一战克之。二十三年,隶台湾县,设巡检一员驻守。雍正五年,裁巡检,改设通判一员,兼海防事,即以大山屿之妈宫澳为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