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铭〈钟铭二缶器铭一?铭二宝敦铭一〉
右古器铭六,余尝见其二:曰?也,宝?钟也。太宗皇帝时,长安民有耕地得此?,初无识者,其状下为鼎,三足,上为方甑,中设铜?,可以开阖,制作甚精,有铭在其侧。学士句中正工于篆籀,能识其文,曰?也,遂藏于秘阁。余为校勘时,常阅于秘阁下。景祐中,修大乐,冶工给铜更铸编钟,得古钟,有铭于腹,因存而不毁,即宝?钟也。余知太常礼院时,尝于太常寺按乐,命工叩之,与王朴“夷则清声”合。初,王朴作编钟,皆不圆。至李照等奉诏修乐,皆以朴钟为非,及得宝?,其状正与朴钟同,乃知朴为有法也。嘉祐八年六月十八日书。
古器铭〈绥和林钟宝?宝敦二〉
右古器铭四,尚书屯田员外郎杨南仲为余读之。其一曰绥和林钟,其文摩灭不完,而字有南仲不能识者。其二曰宝?,其文完可读,曰“伯玉般子作宝?。其万斯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其三、其四皆曰宝敦,其铭文亦同,曰“惟王四年八月丁亥,散季肇作朕王母弟姜宝敦。散季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盖一敦而二铭。余家《集录》所藏古器铭多如此也。治平元年七月十三日,以服药假家居书。
自余集录古文,所得三代器铭,必问于杨南仲、章友直。暨《集录》成书,而南仲、友直相继以死,古文奇字世罕识者,而三代器铭亦不复得矣。治平三年七月二十日,孟飨,摄事太庙斋宫书。
终南古敦铭
右《终南古敦铭》,大理评事苏轼为凤翔府判官,得古器于终下。其形制与今《三礼图》所画及人家所藏古敦皆不同。初莫知为敦也,盖其铭有“宝尊敦”之文,遂以为敦尔。
叔高父煮簋铭
右一器,其铭云:“叔高父作煮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其容四升,外方内圜而小??之,望之略似龟,有首有尾有足有腹有甲也。今礼家作簋,内正圜,外方正,刻盖正为龟形,犹有近也,不全与古同耳。
此铭,刘原父在永兴得古铜簋,模其铭以见寄。其后,原父所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