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三合會蜂起兩廣各地,見秀全之得勝也,勢益張。咸豐甲寅,兩廣皆亂。其年,占領廣東之肇慶、佛山、東莞各地,廣州幾為所包圍,珠江悉為所據有。占領各地之頭目,雖多放蕩無賴,然軍隊尚有紀律,統率之者亦多得力,又知公表其目的,其旗有「反清復明」等字,而對於外人,亦知竭力聯絡之。然自此官軍與三合軍顯有區別,而官軍之運餉廣州者,轉得利用外人之助,懸外國旗,安然行過三合會之礮臺與軍艦間矣。
十一月,廣東豪商某備艦隊,運兵向佛山,與三合會戰。三合軍大勝,獲軍弁四五十人,且戮兵士無算。後又戰於珠江,即用此艦隊攻破官軍之兵艦四十四艘。
在廣東通商之外人,惡亂之久也,遂亦不望三合會之有成功,而被累尤甚之英人,亦漸袒官軍。會三合會渙散,中有率黨而遁者,泰半至廣西之外郡。餘八千人,至桂林,與將軍羅某合,形勢遂大變。乙卯,官軍益順利,而省城外十數村鎮皆為官軍所克矣。
廣東總督葉名琛之鎮懾三合會也,為法至嚴,然兩廣、江西、福建諸省尚時有暴動。方英、法同盟軍占領廣東時,石達開自湖南進兵廣西,欲攻據桂林,三合會乘之,乃再有回復之希望。戊午,陳清康率兵數千,會集於廣東之北,隱有占領廣東之計,將待同盟軍退,即擬起事。適攻擊桂林之粵寇遇強悍之官軍,突圍逃廣東,更於中途脅諸無賴,加以三合軍,勢遂益盛,其主力軍乃再向廣西而進。主力之粵寇既去,官軍乃逕攻三合軍,並用賄通、懸賞等法,潛約三合會副統領陳政及諸頭目,謀殺清康,率眾投降。政遂斬清康,官軍乃大得勝。官吏為升職地,欲以血戰報告,乃捕與內應無涉之三合會員二千餘人斬之。於是十年之間,凡三合會之在廣東及其鄰境傳播無政府論者,悉處以極刑,捕縛者一不宥恕,其家族之幸逃至香港者,既無官吏管轄,則仍昌傳反清復明之主義焉。
光緒丙戌,廣東惠州府寧山有三合軍三千人抗官起事,別有石工四百,編一隊,為三合軍之應援,由香港至九龍山會集。至歸善,則寧山之三合軍已為官軍擊敗,於是此援軍即解散矣。
戊戌,三合會頭目李立亭、洪振年等起事於廣西鬱林、南寧一帶,連陷各城,所餘僅梧州、桂州耳、官軍多投降之。粵寇以後,此為第一大亂。延十數月,官軍鎮定之。
庚子,三合會頭目鄭弼臣等與興中會首領孫逸仙相約,受其指揮,在廣東惠州樹革命幟,所在響應,從者逾二萬人。然外絕輸運藥彈之途,官軍之援兵頻至,不可支,遂解散。是役也,日本山田良政亦戰死於虎頭山。
以上為三合會小歷史,其宗旨始不過反清復明,自逸仙變化其思想,易而為近世之革命黨,其徒黨徧伏各地。辛亥革命之所以風靡南方者,三合會未始無力也。
此外則有海外三合會,由中國本部黨員扶植其勢力於海外,不僅以傾覆政府為宗旨,貧病死喪亦互相援助,以是僑民欽其義,入會者益多。十九世紀之初,諸會員之自福建、廣東而至南洋羣島者,每於其地犯法,或保庇犯法之人,殖民政府無如之何。且不僅因犯罪而騷擾,猶有因各公所會員屢起爭鬬者,必大經殘殺以後,始略鎮定。然固不抗叛殖民政府,即其政府起而鎮服之,亦不違異,以其所懷思想雖為無政府主義,然不過自相爭鬬耳。
道光辛丑,中英之戰端既開,新嘉坡之三合會即因以再起覆清興明之望,屢與殖民政府協商。時各頭目多豪宕不羈,惟部下悉無賴,常劫奪財物。殖民政府欲有以約束之,於是向各公所會員強行錄載人名,由是得揣測其會員之多寡,知其頭目為何人,遇會員有違法者,其責任始有所屬。數年來,政府大便利之。後來者十九皆三合會員,殖民政府乃思為一網打盡之計,於數十萬之中國人,特定一審判權而保有之。於是各會員始與其地之政府為敵,更秘密運動以求勝之。而其地政府之官吏亦漸覺其言語風俗之異,不易應付,且中國人之至自各內地者,語言又互異,雖鎮壓之,責任在各頭目,然不能悉通其土語,即無從施其約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