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卷二下之二
江右山人徐善继述 同着
此卷专论龙有山垄、平冈、平地之不同,初落、中落、末落之不一;又有生死、强弱、顺逆、进退、福病、刦杀之殊,出脉受穴,入首结局之异,皆龙家之肯綮也。
论龙分三势
《经》曰:“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是故气囿于形。”而形分三势焉,曰山垄之势,曰平冈之势,曰平地之势也。何谓山垄之势?其龙踊跃奔腾,起伏顿跌,磊落低昂,《葬书》所谓“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又曰:“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吴公譬之“羣羊之出栈”者是也。李淳风名为起伏脉。何谓平冈之势?其龙逶迤奔走,屈曲摆折,之东走西,活动宛转,《葬书》所谓“宛委自复,回环重复。”又曰“逶走东西,或为南北。”吴公譬之“生蛇之出洞”者是也。李淳风名为“仙带脉”。何谓平支之势?其龙坦夷旷阔,相牵相连,珠丝马迹,藕断丝牵。平中一突,铺毡展席,《葬书》所谓“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又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吴公譬之“草蛇灰线”者是也。李淳风名为“平受脉龙”。虽变态不一,若难以定法拘。然大都不外此三势耳。三势不同,其融结力量轻重大小,本无二致。然所谓山谷多起伏格,平冈多仙带格,平阳多平受格,亦只举大概言之。要之,三格之龙皆起于高山大垄,而分落平冈平地,故虽山谷亦有落平冈平地而结穴者。平地中亦有墩埠忽然连起而结穴者,此则又为奇特。盖山谷以起伏为常,而落平田则脱卸得清;平田以平受为常,而起墩埠则气聚得旺。《经》曰:“高山大岭多尖峰,不似平原一锥卓。”《赋》曰:“穷源千仞,不如平地一堆。”是言平地以墩埠为贵也。《经》曰:“山来垄右尖如削,尽起贪狼更高卓。此地如何不出文,只为峰多反成浊。”又曰:“或从高山落平地,或从大山落低小。不知山穷落坪处,穴在坪中贵无敌。”是言山谷以落坪为贵也。然起伏格虽星峰磊落,而平冈平地亦有星辰。惟是倒地平面,未易检点。吴公《口诀》云:“眠倒星辰竖起看,却与高峰同一样。高峰万仞受风吹,不是平波龙气旺。”是故三势之龙,各自有妙,未可以星峰高下论优劣也。如以天下大形势论之,陇、蜀、两广多山,冀、周、齐、鲁多平洋,吴越多冈埠,而人才在在有之。可见高山平地之融结,其禀有造化则一也。
左起伏格:一起一伏,大顿小跌,断而复起,起而又断。或高或下,有低有昂。卜氏云:“一起一伏断了断,到头定有奇踪。”宜星峰磊落,山势奔腾,千峰耸秀,万岭巍峨,为得其本体。
左仙带格:屈曲摆折,逶迤活动,如生蛇,如飘练,如之玄,如飘带。卜氏云“脉若带连,何必高昂之阜”是也。宜活动摆折,屈曲悠扬,为得其本体。
左平受格: 脉落平洋,一望无际,相牵相连,微有体势,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卜氏云“势如浪涌,何须卓立之峰”是也。要平中有突,为得其体。
论龙三落
龙之落局,融结不一。而其大要有三:有初落,有中落,有末落。李淳风云:“龙有旺于初者,有盛于中者,有归于尽者。”《明山宝鉴》云:“有少龙之穴,有中龙之穴,有尽龙之穴。”二说皆言初落、中落、末落之理,无异意也。然此三落之势,特言融结力量之大者耳。其间分擘小康之穴尤多,固不可以小康为正三落之正,亦不可拘三落之正而弃小康之地,贵在人之通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