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
(《别录》下品)
【释名】时珍曰∶《埤雅》云∶狐,孤也。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故其字从孤省。
或云狐知虚实,以虚击实,实即孤也,故从孤,亦通。
【集解】弘景曰∶江东无狐,狐出北方及益州。形似狸而黄,善为魅。
恭曰∶形似小黄狗,而鼻尖尾大,全不似狸。
颂曰∶今江南亦时有之,汴、洛尤多。北土作脍生食之。宗 曰∶其性多疑审听,故捕者多用 。时珍曰∶狐南北皆有之,北方最多。有黄、黑、白三种,白色者尤稀。尾有白钱纹者亦佳。日伏于穴,夜出窃食。声如婴儿,气极臊烈。毛皮可为裘,其腋毛纯白,谓之狐白。许慎云∶妖兽,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或云狐知上伏,不度阡陌。或云狐善听冰。或云狐有媚珠。或云狐至百岁,礼北斗而变化为男、女、淫妇以惑人。又能击尾出火。或云狐魅畏狗。千年老狐,惟以千年枯木燃照,则见真形。或云犀角置穴,狐不敢归。《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鼎曰∶狐魅之状,见人或叉手有礼,或祗揖无度,或静处独语,或裸形见人也。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有小毒。《礼记》云“食狐去首”,为害人也。
【主治】同肠作 食,治疮疥久不瘥(苏恭)。煮炙食,补虚损;又主五脏邪气,患蛊毒寒热者,宜多服之(孟诜)。
【附方】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