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螺
(《别录》)
【释名】螺蛳。
时珍曰∶师,众多也。其形似蜗牛,其类众多,故有二名。烂壳名鬼眼睛。
【集解】《别录》曰∶蜗螺生江夏溪水中。小于田螺,上有棱。
时珍曰∶处处湖溪有之,江夏、汉沔尤多。大如指头,而壳浓于田螺,惟食泥水。春月,人采置锅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清明后其中有虫,不堪用矣。
藏器曰∶此物难死,误泥入壁中,数年犹活也。
肉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烛馆,明目下水(《别录》)。止渴(藏器)。醒酒解热,利大小便,消黄胆水肿,治反胃痢疾,脱肛痔漏(时珍。又曰∶烛馆二字疑讹误)。
【附方】新六。
黄胆酒疸∶小螺蛳养去泥土,日日煮食饮汁,有效。(《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