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鱼
(《本经》中品)
【释名】乌 (《素问》)、墨鱼(《纲目骨名海螵蛸。
颂曰∶陶隐居言此是 乌所化。今其口脚具存,犹颇相似。腹中有墨可用,故名乌 。
能吸波 之,以为死而啄之,乃卷取入水而食之,因名乌贼,言为乌之贼害也。
时珍曰∶案∶罗愿《尔雅翼》云∶九月寒乌入水,化为此鱼。有文墨可为法则,故名乌。 者,则也。骨名海螵蛸,象形也。
大明曰∶鱼有两须,遇风波即以须下碇,或粘石如缆,故名缆鱼。
瑞曰∶盐干者名明鲞,淡干者名脯鲞。
【集解】《别录》曰∶乌贼鱼生东海池泽。取无时。
颂曰∶近海州郡皆有之。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于口旁。其背上只有一骨,浓三、四分,状如小舟,形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甚长。腹中血及胆正如墨,可以书字。
但逾年则迹灭,惟存空纸尔。世言乌贼怀墨而知礼,故俗谓是海若白事小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