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本经》下品)
【释名】 (音顷引)、朐 (音蠢闰)、坚蚕(音遣忝)、 (音阮善)、曲 、土( 时珍曰∶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 如丘,故名蚯 。
《尔雅》谓之 ,巴人谓之朐 ,皆方音之转也。 、赋》云∶乍逶迤而鳝曲,或宛转而蛇行。任性行止,物击便曲,是矣。术家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其鸣长吟,故曰歌女。
大明曰∶路上踏杀者,名千人踏,入药更良。
【集解】 《别录》曰∶白颈蚯蚓,生平土。三月取,曝干。
弘景曰∶入药用白颈,是其老者。取得去土盐之,日曝须臾成水,道术多用。其屎呼为蚓(亦曰六一泥),以其食细泥。无沙石,入合丹泥釜用。
时珍曰∶今处处平泽膏壤地中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蛰结。雨则先出,晴则夜鸣。或云结时能化为百合也。与 螽同穴为雌雄。故郭璞赞云∶蚯蚓土精,无心之虫。交不以分,淫于螽。是矣。今小儿阴肿,多以为此物所吹。《经验方》云∶蚯蚓咬人,形如大风,眉须皆落,惟以锻石水浸之良。昔浙江将军张韶病此,每夕蚯蚓鸣于体中。有僧教以盐汤浸之,数遍遂瘥。
宗 曰∶此物有毒。崇宁末年,陇州兵士暑月跣足,为蚯蚓所中,遂不救。后数日,又有人被其毒。或教以盐汤浸之,并饮一杯,乃愈也。
【修治】 弘景曰∶若服干蚓,须熬作屑。
曰∶凡收得,用糯米泔浸一夜,漉出,以无灰酒浸一日,焙干切。每一两,以蜀椒、糯米各二钱半同熬,至米熟,拣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