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
(《本经》下品)
【释名】 蟆( 音惊,又音加)。
时珍曰∶按王荆公《字说》云∶俗言∶虾蟆怀土,取置远处,一夕复还其所。虽或遐之,常慕而返,故名虾蟆。或作蛤 ,蛤言其声,【集解】 藏器曰∶《别录》,蛤蟆一名蟾蜍,误矣。蛤蟆、蟾蜍,二物各别。陶氏以蟾蜍注蛤蟆,遂 作呷呷声,举动极急。蟾蜍在人家湿处,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声,行动迟缓。又有蛙蛤、蝼蝈、长肱、石榜、蠼子之类,或在水田中,或在沟渠侧,未见别功。
《周礼 曰∶蛤蟆有多般,勿误用。有黑虎,身小黑,嘴脚小斑。有 黄,前脚大,后腿小,斑色,有尾子一条。有黄KT ,遍身黄色,腹下有脐带汁出。有蝼蝈,即夜鸣,腰细口大,皮苍黑色者。有蟾,即黄斑,头上有肉角。其蛤蟆,皮上腹下有斑点,脚短,即不鸣叫者是也。
时珍曰∶蛤蟆亦能化鹑,出《淮南子》。蛤蟆、青蛙畏蛇,而制蜈蚣。三物相值,彼此皆不能动。故关尹子云∶ 蛆食蛇,蛇食蛙,蛙食 蛆。或云∶《月令》“蝼蝈鸣,反舌无声”,皆谓蛤蟆也。
吴瑞曰∶长肱,石鸡也,一名锦袄子,六、七月山谷间有之,性味同水鸡。
【修治】 曰∶凡使蛤蟆,先去皮并肠及爪子,阴干。每个用真牛酥一分涂,炙干。若使黑虎,即连头、尾、皮、爪并阴干,酒浸三日,漉出焙用。
【气味】辛,寒,有毒。
大明曰∶冷,无毒。
【主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本经》)。主辟百邪鬼魅,涂痈肿及 【发明】 颂曰∶蛤蟆、蟾蜍,二物虽同一类,而功用小别,亦当分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