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
(《本经》上品)
【释名】恭曰∶蔓荆苗蔓生,故名。
【集解】恭曰∶蔓荆生水滨。苗茎蔓延长丈余。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似杏叶。六月有花,红白色,黄蕊。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凋。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为牡荆也。
大明曰∶海盐亦有之。大如豌豆,蒂有轻软小盖子,六、七、八月采之。
颂曰∶近汴京及秦、陇、明、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五尺,对节生枝。叶类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淡红色,蕊黄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结子。旧说蔓生,而今所有并非蔓也。
宗 曰∶诸家所解,蔓荆、牡荆,纷 不一。《经》既言蔓荆明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荆,则自木上生,又何疑焉?
时珍曰∶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实 【修治】 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蒸时珍曰∶寻常只去膜打碎用之。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辛,平、温。
元素曰∶味辛,温,气清,阳中之阴,入太阳经。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