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蜀本草》)
【释名】刺梨子(《开宝》)、山石榴(《纲目时珍曰∶金樱当作金罂,谓其子形如黄罂也。石榴、鸡头皆象形。又杜鹃花、小檗并名山石榴,非一物也。
曰∶林檎、向里子亦曰金樱子,与此同名而异物。
【集解】韩保升曰∶金樱子在处有之。花白。子形似颂曰∶今南中州郡多有,而以江西、剑南、岭外者为胜。丛生郊野中,大类蔷薇,有刺。
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亦有刺,黄赤色,形似小石榴,十一月、十二月采。江南、蜀中人熬作煎,酒服,云补治有殊效。宜州所供,云本草谓之营实。今校之,与营实殊别也。
时珍曰∶山林间甚多。花最白腻。其实大如指头,状如石榴而长。其核细碎而有白毛,如营实之核而味甚涩。
子 【气味】酸,涩,平,无毒。
【主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蜀本》)。
【发明】颂曰∶洪州、昌州皆煮其子作煎,寄馈人。服食家用煎和鸡头实粉为丸服,名水陆丹,益气补真最佳。
慎微曰∶沈存中《笔谈》云∶金樱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世人待红熟时取汁熬膏,味甘,全断涩味,都全失本性,大误也。惟当取半黄者,干捣末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