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
(《宋嘉 》)
【释名】 榈。
时珍曰∶皮中毛缕如马之鬃KT ,故名。KT ,俗作棕。KT ,音闾,鬣也。 ,音并。
【集解】颂曰∶棕榈出岭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无枝条。叶大而圆,有如车轮,萃于树杪。其下有皮重叠裹之,每皮一匝,为一节。二旬一采,皮转复生上。六、七月生黄白花。八、九月结实,作房如鱼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用。《山海经》云∶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藏器曰∶其皮作绳,入土千岁不烂。昔有人开冢得一索,已生根。
岭南有桄榔、槟榔、椰子、冬叶、虎散、多罗等木,叶皆与 榈相类。时珍曰∶棕榈,川、广甚多,今江南亦种之,最难长。初生叶如白芨叶;高二、三尺则木端数叶大如扇,上耸,四散歧裂,其茎三棱,四时不凋。其干正直无枝,近叶处有皮裹之,每长一层即为一节。干身赤黑,皆筋络,宜为钟杵,亦可旋为器物。其皮有丝毛,错纵如织,剥取缕解,可织衣、帽、褥、椅之属,大为时利。每岁必两、三剥之,否则树死,或不长也。三月于木端茎中出数黄苞,苞中有细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状如鱼腹孕子,谓之棕鱼,亦曰棕笋。渐长出苞,则成花穗,黄白色。结实累累,大如豆,生黄熟黑,甚坚实。或云∶南方此木有两种∶一种有皮丝,可作绳;一种小而无丝,惟叶可作帚。郑樵《通志》以为王彗者,非也。王彗乃落帚之名,即地肤子。别有蒲葵,叶与此相似而柔薄,可为扇、笠,许慎《说文》以为棕榈亦误矣。
笋及子花 【气味】苦,涩,平,无毒。
藏器曰∶有小毒,戟人喉,未可轻服。
曰∶温,有大毒,不堪食。
时珍曰∶棕鱼,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远,苏东坡亦有食棕笋诗,乃制去其毒尔。
【主治】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及养血(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