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由二音。《本经》上品)
【释名】零榆(《本经》),白者名时珍曰∶按∶王安石《字说》云∶榆沈俞柔,故谓之榆。其。其荚飘零,故曰零榆。
【集解】《别录》曰∶榆皮生颖川山谷。二月采皮,取白曝干。八月采实。并勿令中湿,湿则伤人。弘景曰∶此即今之榆树,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荚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康所谓“榆令人瞑”也。恭曰∶榆三月实熟,寻即落矣。今云八月采 实,恐误也。藏器曰∶江东无大榆。有刺榆,秋实。故《经》云八月采者,误也。刺榆,皮不滑利。
颂曰∶榆,处处有之。三月生荚,古人采仁以为糜羹,今无复食者,惟用陈老实作酱耳。按∶《尔雅疏》云∶榆类有数十种,叶皆相似,但皮及木理有异耳。刺榆有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瀹为蔬羹,滑于白榆,即《尔雅》所谓“枢、 ”,《诗经》所谓山有枢是也。白榆先生叶,却着荚,皮白色,二月剥皮,刮去粗 ,中极滑白,即《尔雅》所谓“榆,白 ”是 也。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四月采实。宗 曰∶榆皮,初春先生荚者是也。
嫩时收贮为羹茹。嘉 中,丰沛人缺食多用之。时珍曰∶邢 《尔雅疏》云∶榆有数十种,今人不能尽别,惟知荚榆、白榆、刺榆、榔榆数者而已。荚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种。白者名 ,其木甚高硕。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后方生叶,似山茱萸叶而长,尖KT 润泽。嫩叶炸,浸淘过可食。故《内则》云∶堇、 、 、榆、免、 , 以滑之。三月采榆钱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酿酒。瀹过晒干可为酱,即榆仁酱也。崔实与此相近,但味稍苦耳。诸榆性皆扇地,故其下五谷不植。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面,水调和香剂,粘滑胜于胶漆。
承曰∶榆皮湿捣如糊,用粘瓦石极有力。汴洛人以石为碓嘴,用此胶之。
白皮 【气味】甘,平,滑利,无毒。
【主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久服,断谷轻身不饥。其实尤良(《本经》)。疗肠胃邪热气,消肿,治小儿头疮痂 (《别录》)。通经脉。
捣涎,敷癣疮(大明)。滑胎,利五淋,治 喘,疗不眠(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