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黎勒
(《唐本草》)
【释名】诃子。
时珍曰∶诃黎勒,梵言天主持来也。
【集解】恭曰∶诃黎勒生交州、爱州。
颂曰∶今岭南皆有而广州最盛。树似木患子,花白。子形似栀子、橄榄,青黄色,皮肉相着。七月、八月实熟时采,六路者佳。《岭南异物志》云∶极小而味不涩,皆是六路。每岁州贡,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子熟时,有佳客至,则院僧煎汤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诃子五枚,甘草一寸,破之,汲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谓之干明古寺,尚在,旧木犹有六、七株。南海风俗必尽如昔时之法也。诃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曝干收之,益小者佳,彼人尤珍贵之。
个个毗头也。若诃黎勒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并是杂路勒路,号曰榔精勒,涩不堪用。
【修治】 曰∶凡用诃黎勒,酒浸后蒸一伏时,刀削去路,取肉锉焙用。用核则去肉。
【气味】苦,温,无毒。权曰∶苦、甘。
炳曰∶苦、酸。 曰∶酸,涩,温。
好古曰∶苦、酸,平。苦重酸轻,味浓,阴也,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