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渣。《唐本草》)
【校正】《唐本草》木部赤爪木,宋《也。今并于一,但以山楂标题。
【释名】赤爪子(侧巧切,《唐本》)、鼠楂《唐本》、猴楂(危氏)、茅楂(《日用》)、子(音求)、 梅(音计。并《尔雅》)、羊 (《唐本》)、棠 子(《图经》)、山里果(《食鉴》)。
时珍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误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与楂何关?郭璞注《尔雅》云∶ (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 楂也。世俗作 字,亦误矣。 乃栎实,于 何关?楂、 之名,见于《尔雅》。自晋、宋以来,不知其原,但用查、 耳。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诸名也。《唐本草》赤爪木当作赤枣,盖枣、爪音讹也,楂状似赤枣故尔。范成大《虞衡志》有赤枣子。王 《百一选方》云∶山里红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正合此义矣。
【集解】恭曰∶赤爪木,赤楂也。出山南、申、安、随诸州。小树高五、六尺,叶似香。子似虎掌,大如小林檎,赤色。
藏器曰∶赤爪草,即鼠楂 也。生高原, 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颂曰∶棠 子生滁州。三月开白花,随便结实,采无时。彼人用治下痢及腰疼有效。他处亦有,不入药用。
时珍曰∶赤爪、棠 、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着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 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丫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
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功用相同,而采药者不收。
实 【修治】时珍曰∶九月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气味】酸,冷,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