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
(音来北。《唐本草》)
【释名】芦 (郭璞云∶芦音罗。 ,音北,与菔同。萝卜(音罗北)、雹突(《尔雅注》)、紫花菘(同上)、温菘(同上)、土酥。
保升曰∶莱菔俗名萝卜。按∶《尔雅》云∶突,芦 。孙炎注云∶紫花菘也,俗呼温菘。
似芜菁,大根。俗名雹突,一名芦菔是矣。
颂曰∶紫花菘、温菘,皆南人所呼。吴人呼楚菘。广南人呼秦菘。
时珍曰∶按∶孙 《广韵》言∶鲁人名 (音拉答)。秦人名萝卜。王祯《农书》言∶北人萝卜,一种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谓其洁白如酥也。珍按∶菘乃菜名,因其耐冬如松、柏也。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 ,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南人呼为萝 ,与雹同,见晋灼《汉书注》中。陆佃乃言莱菔能制面毒,是来之所服,以菔音服,盖亦就文起义耳。王氏《博济方》称干萝卜为仙人骨,亦方土谬名也。
【集解】 弘景曰∶芦菔是今温菘,其根可食。俗人蒸其根及作菹食,但小熏臭尔。叶不中啖。又有突,根细而过辛,不宜服之。
恭曰∶莱菔,即芦菔也。嫩叶为生菜食,大叶可熟啖。陶氏言不中食,理丧其真也。江北、河北、秦、晋最多,登、莱亦好。
颂曰∶莱菔,南北通有,北土尤多。有大、小二种∶大者肉坚,宜蒸食;小者白而脆,宜生啖。
河朔极有大者,而江南、安州、洪州、信阳者甚大,重至五、六斤,或近一秤,亦一时种莳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