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萍
(《本经》中品)
【释名】水花《本经》、水白《别录》、水苏《别录》、水廉《吴普》。
【集解】《别录》曰∶水萍生雷泽池泽。三月采,曝干。
弘景曰∶此是水中大萍,非今浮萍子。《药录》云∶五月有花白色。即非今沟渠所生者。
楚王渡江所得,乃斯实也。
藏器曰∶水萍有三种。大者曰苹,叶圆,阔寸许。小萍子是沟渠间者。《本经》云水萍,应是小者。
颂曰∶《尔雅》云∶萍, 。其大者苹。苏恭言有三种∶大者曰苹,中者曰荇,小者即水上浮萍。今医家鲜用大苹,惟用浮萍。
时珍曰∶本草所用水萍,乃小浮萍,非大苹也。陶、苏俱以大苹注之,误矣。萍之与苹,音虽相近,字却不同,形亦迥别,今厘正之,互见苹下。浮萍处处池泽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或云杨花所化。一叶经宿即生数叶。叶下有微须,即其根也。一种背面皆绿者。一种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谓之紫萍,入药为良,七月采之。《淮南万毕术》云∶老血化为紫萍。恐自有此种,不尽然也。《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者,乃蒿属。陆佃指为此萍【修治】时珍曰∶紫背浮萍,七月采之,拣净,以竹筛摊晒,下置水一盆映之,即易干也。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酸。
【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本经》)下气。以沐浴,生毛发(《别录》)。治热毒、风热、热狂, 肿毒、汤火伤、风疹(大明)。捣汁服,主水肿,利小便。为末,酒服方寸匕,治人中毒。为膏,敷面 (藏器)。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伤损,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癜风丹毒(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