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桃
(《本经》下品)
【释名】鬼桃(《本经》)、羊肠(同)、细子(并未详)。
【集解】《别录》曰∶羊桃生山林川谷及田野。二月采,阴干。
弘景曰∶山野多有。甚似家桃,又非山桃。花甚赤。子小细而苦,不堪食。《诗》云∶隰有 苌楚,即此。方药不复用。
保升曰∶生平泽中,处处有之。苗长而弱,不能为树。叶花皆似桃,子细如枣核,今人呼为细子,其根似牡丹。郭璞云∶羊桃,叶似桃,其花白色,子如小麦,亦似桃形。陆玑《诗疏》云∶叶长而狭,花紫赤色。其枝茎弱,过一尺引蔓于草上。今人以为汲灌,重而善没,不如杨柳也。近下根,刀切其皮,着热灰中脱之,可韬笔管也。
时珍曰∶羊桃,茎大如指,似树而弱如蔓,春长嫩条柔软。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状似苎麻而团。其条浸水有涎滑。
茎根 【气味】苦,寒,有毒。藏器曰∶甘,无毒。
【主治】 热,身暴赤色,除小儿热,风水积聚,恶疡(《本经》)。去五脏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气,可作浴汤(《别录》)。煮汁,洗风痒及诸疮肿,极效(恭)。
根∶浸酒服,治风热羸老(藏器)。
【附方】旧一,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