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药子
(《唐本草》)
【集解】恭曰∶白药子出原州。三月生苗,叶似苦苣。四月抽赤茎,长似壶卢蔓。六月开白花。八月结子,亦名栝蒌。九月叶落枝折,采根洗切,日干,根皮黄色,名白药子。
颂曰∶今夔、施、合州、江西、岭南亦有之。江西出者,叶似乌 ,子如绿豆,至八月变成赤色,治马热方用之。
根 【气味】辛,温,无毒。权曰∶苦,冷。
【主治】金疮生肌(《唐本》)。消肿毒喉痹,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大明)。治喉中热塞不通,咽中常痛肿(甄权)。
毒。
刀斧折伤,干末敷之,能止血、痛(马志)。散血降火,消痰解毒(时珍)。
【附方】旧三,新九。
天行热病∶白药为末,浆水一盏,冷调二钱服,仰卧少顷,心闷或腹鸣 痛,当吐利数行。如不止,吃冷粥一碗止之。(崔元亮《海上方》)
心痛解热∶白药根、野猪尾(二味,洗去粗皮,焙干)等分。捣筛。酒服一钱。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