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
(《纲目》)
【释名】急性子(《救荒》)、旱珍珠(《纲目、夹竹桃(《救荒》)、海 (《音纳》)、时珍曰∶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翘然如凤状,故以名之。女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其实状如小桃,老则迸裂,故有指甲、急性、小桃诸名。宋光宗李后讳凤,宫中呼为好女儿花。
张宛丘呼为菊婢。韦君呼为羽客。
【集解】时珍曰∶凤仙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五月可再种。苗高二、三尺,茎有红、白二色,其大如指,中空而脆。叶长而尖,似桃柳叶而有锯齿。丫间开花,或黄或白,或红或紫,或碧或杂色,亦自变易,状如飞禽,自夏初至秋尽,开谢相续。结实累然,大如樱桃,其形微长,色如毛桃,生青熟黄,犯之即自裂,皮卷如拳,苞中有子似萝卜子而小,褐色。人采其肥茎 KT ,以充莴笋。嫩华酒,浸一宿,亦可食。但此草不生虫蠹,蜂蝶亦不近,恐亦不能无毒也。
子 【气味】微苦,温,有小毒。
【主治】产难,积块噎膈,下骨哽,透骨通窍(时珍)。
【发明】时珍曰∶凤仙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易软烂,是 【附方】新五。
产难催生∶凤仙子二钱,研末。水服,勿近牙。外以蓖麻子,随年数捣涂足心。(《集简方》)
噎食不下∶凤仙花子酒浸三宿,晒干为末,酒丸绿豆大。每服八粒,温酒下。不可多用,即急性子也。(《摘玄方》)
咽中骨哽,欲死者∶白凤仙子研水一大呷,以竹筒灌入咽,其物即软。不可近牙。或为末吹之。(《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