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
(《本经》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时珍曰∶蓼类皆高扬,故字从 ,音料【集解】《别录》曰∶蓼实生雷泽川泽。
弘景曰∶此类多人所食。有三种∶一是青蓼,人家常用,其叶有圆有尖,以圆者为胜,所用即此也;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是香蓼,相似而香,并不甚辛,好食。
保升曰∶蓼类甚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马蓼、紫蓼、赤蓼、木蓼七种。紫、赤二蓼,叶小狭而浓;青、香二蓼,叶亦相似而俱薄;马、水二蓼,叶俱阔大,上有黑点;木蓼,一名天蓼,蔓生,叶似柘叶。六蓼花皆红白,子皆大如胡麻,赤黑而尖扁;惟木蓼花黄白,子皮青滑。诸蓼并冬死,惟香蓼宿根重生,可为生菜。
颂曰∶木蓼亦有大小二种,皆蔓生。陶氏以青蓼入药,余亦无用。
《三茅君传》有作白蓼酱方,药谱无白蓼,疑即青蓼也。
宗 曰∶蓼实即草部下品水蓼之子也。彼言水蓼是用茎,此言蓼实是用子也。春初以壶芦盛水浸湿,高挂火上,日夜使暖,遂生红芽,取为蔬,以备五辛盘。
时珍曰∶韩保升所说甚明。古人种蓼为蔬,收子入药。故《礼记》烹鸡、豚、鱼、鳖,皆实蓼于其腹中,而和羹脍亦须切蓼也。后世饮食不用,人亦不复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耳。
今但以平泽所生香蓼、青蓼、紫蓼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