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录》中品)
【释名】雀头香(《唐本》)、草附子(《图经》)、水香棱(《图经》)、水巴戟(《图经》)、水莎(《图经》)、侯莎(《尔雅》)、莎结(《图经》)、夫须(《别录》)、续根草(《图经》)、地 时珍曰∶《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垂 ,如孝子衰衣之状,故又从苔乃笠名,贱夫所须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
按《江表传》云∶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即此。其叶似三棱及巴戟,而生下湿地,故有水三棱、水巴戟之名。俗人呼为雷公头。《金光明经》谓之月萃哆。《记事珠》谓之抱灵居士。
【集解】《别录》曰∶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复用,古人为诗多用之,而无识者。乃有鼠蓑,疗体异此。
恭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所在有之,茎叶都似三棱,合和香用之。
颂曰∶今处处有之。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谨按∶唐玄宗《天宝单方图》,载水香棱功状与此相类。云水香棱原生博平郡池泽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湿地即有,名水莎。陇西谓之地 根。蜀郡名续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采苗及花与根疗病。
宗 曰∶香附子今人多用。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
时珍曰∶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曝干货之。此乃近时日用要药,而陶氏不识,诸注亦略,乃知古今药物兴废不同。如此则本草诸药,亦不可以今之不识,便废弃不收,安知异时不为要药如香附者乎?
根 【修治】 曰∶凡采得阴干,于石臼中捣之,切忌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