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
(《本经》上品)
【释名】黄 (《纲目》)、戴糁(《本经》)、戴椹(《别录》,又名独椹)、芰草(《别录》,又名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
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 。或作蓍者,非矣。
蓍,乃蓍龟之蓍,音尸。王孙与牡蒙同名异物。
【集解】《别录》曰∶黄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弘景曰∶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恭曰∶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者,亦佳。
颂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 。然有数种,有白水 、赤水 、木 ,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 。木 ,短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 ,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根坚而脆,黄 至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
承曰∶黄 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 ,非谓其柔韧如绵也。今《图经》所绘宪州者,地与绵上相邻也。
好古曰∶绵上,即出西沁州;白水,在陕西同州。黄 味甘,柔软如绵,能令人肥;苜蓿根,味苦而坚脆,俗呼为土黄 ,能令人瘦。用者宜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