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公
(《本经》中品)
【释名】孔公石(《纲目》)、通石。
时珍曰∶孔窍空通,附垂于石,如木之芽 ,故曰孔空 ,而俗讹为孔公尔。
恭曰∶此 次于钟乳,状如牛羊角,中有孔通,故名通石。《别录》误以此为殷 之根,而俗犹呼为孔公 是也。
【集解】《别录》曰∶孔公 ,殷 根也。青黄色,生梁山山谷。
弘景曰∶梁山属冯翊郡,此即今钟乳床也,亦出始兴,皆大块,打破之。凡钟乳之类有三种,同一体。从石室上汁溜积久盘结者,为钟乳床,即孔公 也。
其以次小 者,为殷 ,大如牛羊角,长一、二尺,今人呼此为孔公 也。殷 复溜,轻好者为钟乳。虽同一类,而疗体各异,贵贱悬殊。三种同根,而所生各处,当是随其土地为胜尔。
保升曰∶钟乳之类凡五种∶钟乳、殷 、孔公 、石床、石花也。虽同一体,而主疗各异。
颂曰∶孔公 、殷 既是钟乳同生,则有 处皆当有乳,今不闻有之。岂用之既寡,则采者亦稀乎?抑时人不知 中有乳,不尽采乎?不能尽究也。
恭曰∶孔公 次于钟乳,《别录》误以为殷 之根。殷 即孔公 之根,俗人乃以孔公为殷 ,陶氏依之,以孔公 为钟乳床,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