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证
附录
痰饮之病源,皆水也。《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设三焦失职,因之聚成痰饮,变证多端。古人论痰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详于《金匮要略》。余着有《浅注》,宜细辨之。然又有聚而不散者,名留饮僻处胁下者,名癖饮;流移不定者,名流饮;沉伏于内者,名伏饮。又因酒而成癖者,名酒癖。因寒所伤者,名冷痰,因热所伤者,名热痰。总由于三焦失职,气道痞涩所致。是以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惟能宣通三焦之气,则为治其本而清其源矣。《金匮》曰:“当以温药和之。”此六字为金针之度也。所以然者,人之气血则温则宣流,反结而成病。尤在泾新立七法,授时医之快捷方式,余阅江苏顾西畴,徐炳南之治案多本于此,今姑录之,以见奇相赏疑与析,神交在三千里外云。
一、曰攻逐
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积既甚,譬如沟渠壅滞,久则倒流逆上,污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故须攻逐之剂。
神仙坠痰丸 控涎丹,礞石滚痰丸,十枣汤。
二、曰消导
凡病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导而已。消者损而尽之,导者引而去之也。
青礞石丸 竹沥丸,半夏丸。
三、曰和
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