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穴论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内经》伤寒诸义及诸治法之未备者,俱补载瘟疫门,所当参阅。
《寒热病篇》曰: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 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生气通天论》曰:高梁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陷脉为 ,留连肉腠,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
《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脉度篇》曰: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
《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于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消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而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病能论》: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帝曰: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愈,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