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二十三 针灸门
普济方卷四百二十三 针灸门 脚气附论
凡脚气。发有阴阳表里。当随状疗之。不可妄依古方。患阴疗阳。病表救里。皆为重虚实。危殆之甚也。若病从阴发起。两大指内侧上循胫内。及膝里。顽痹不仁。或肿先发于此者。皆须随病灸复溜。中都。阴陵泉等诸穴。灸者。先从上始向下引其气。便各灸二十壮。向后隔七日。灸七壮。取瘥止。余穴皆依此。若病从阳起。两小指外侧。向上循胫外从骨至风市。顽痹不仁。或肿起。于此者。须灸阳绝骨。阳陵泉。风市等诸穴。灸数及上向下。皆依前法。若气毒兼行表里者。乃可量其轻重随灸膏以磨之上下遍发表里。各灸一二处。以此通洩之。其用药内攻。各量病投药也。逐偏若处。常使灸疮不瘥为佳。风气都除。乃随疮瘥。瘥后。瘢色赤者。风。卜毒已尽。青黑者。犹有毒气。仍灸勿止。待身体轻利。然后可休矣。又一本云。常须灸三里。绝骨。勿令疮差。佳。
脚气初发转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哕逆者。灸涌泉。若头连臂痛。寒热如疟。及腰痛者。灸委中。头项背痛。随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又云。若脚气盛发时。自腰以上。并不得针灸。当引风气上则杀人。气歇以后。有余病者。灸无妨。准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风市以下。固宜灸耳。又云。若气上击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壮。气即便退。若未退。即兼闷者。豉酒热饮。逐以即差。不去。即取乌卜卜<?牜孛>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为止。缘至三服五服弥佳。又若已灸脚。而胸中气尤不下满闷者。宜灸间使五十炷。两手掌横纹后三寸两筋间是也。又若胸中气散。而心下有脉。洪大跳其数向下分入两脾股内。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摄小腹下两傍。接脾大斜文。有脉跳动。便当文上灸。跳三七壮即定。灸毕。皆须用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气下也。又若心腹气既定。而两髀外连膫服闷者。宜灸膫服七炷。在膫头骨下。相接处。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后更发。复灸五炷。又凡人虽不患脚气。但若髀膫疼闷。灸此无不应手即愈。极为要穴。然不可不灸。亦不可多针。唯只灸七炷以下。又若脚十指酸疼闷渐入跗上者。宜灸指头正中。甲肉际三炷即愈。又若大指或小指傍侧疼闷。觉内有脉如流水。上入髀腹者。随指傍处灸三炷即愈。
患脚气。皆春发夏甚。秋轻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既疮败。又不得覆。风冷因入。反更增疴。冬时血凝。又逆天理。急不得已。无药处可灸一二要穴。不可遍身多灸。脚气病大论。毒从下上。亦有从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气便上。缪矣。此见毒气攻处。疼痛如刺。随病即灸。火彻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气所冲。如贼欲出。得穴即出。岂在门也。风毒所攻。亦复如是。此皆经试。万不失一。必不为误耳(苏同)。若手指本节间。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间疼处七炷即定。又若心胸气满。已灸身胫诸血。及服汤药而气犹不可烦。急欲死者。宜灸两足心下当中陷处。各七炷。气即下。此穴尤为极要。而不数灸。但急极乃灸之七炷耳以前诸灸法并经用所试皆验。灸毕应时即愈。故具录记之。凡灸不废汤药。药攻其内。灸洩其外。譬如开门驱贼。贼则易出。若闭门逐之。贼无出路。当反害人耳。世有勤工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击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月□聑胫表里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三二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
法
治脚气灸法。凡脚气初得。脚弱宜灸之速。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者。惟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半差半死。虽差者。或至一二年得复更发动。觉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一愈。此病轻者发时。虽不即愈。恶治之。当根源不除。久久杀人。不可不以为意(资生经)。
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两卜膝眼(一云忌灸)。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
凡灸八处。第一风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掩着两髀。便点当手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亦佳。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股端坐。以病人手掩横膝上股下傍与曲膝头齐上傍侧。股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上际外骨边平处。以手按之。得节解则是。一云在膝头下。近外三骨箕中踵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第四膝眼穴。在膝骨头下两傍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长短大小。当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壮。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七下廉穴。在廉下一夫。一云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第八绝骨穴。在骨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两脚则灸两脚。病两脚弱亦皆灸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则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随证。不可减百壮。不差。速以次灸之。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肿大上气。于是乃定大法。灸随诸腧。及诸腕关节腹背。尽灸之。并服八风散。往往得差。觉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尽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诸穴。及两脚穴。亦有得好差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两种。有三指为一夫者。此脚弱。灸四指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旧法。梁邱。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冲。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阴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兪、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下。所以不取其法。气不止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须灸之。其足指去指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冲。极下气有效。足十指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并大神要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凡八冲。艾炷须小作之。病者非深相委。勿为灸。
治脚气。 穴阳陵泉 绝骨 风市 昆仑 阳辅 上廉 条口 下廉太冲 犊鼻 膝眼 曲泉 阴陵泉 中都 三阴交 复溜 阳维 三阴交 委中 承筋 承山 涌泉 太阴 右件穴并要。不可总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绝骨。承筋。太冲。昆仑。涌泉。有患者可灸。又谨按明堂。正当以立为正。取穴必须直立。膝膑骨坐立便即移动不定。故立取之。其寸取病人中指上节为一寸。若取尺寸有长短。取穴必不著。又按奉承祖、华佗等取穴并云。三指四指为准。取三里穴。四指指阔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阔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黄帝为本诸说并可信。徐同灸风市。三里。绝骨三穴。未效。灸犊鼻。肩髃。膝关日三壮。遇痛深处。针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