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十七 针灸门
普济方卷四百十七 针灸门 诸风附论
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涂。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言□<?曰罒方>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或是蜚蛊精灵。手乱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夫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为鬼断之。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去。验有实。立得精灵。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穴针也。依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备主之。仍须依掌诀捻目治之。万不失一。黄帝掌诀。别是术家秘要。缚鬼禁劫。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第一针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针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垒。入肉二分。第四针掌后横文。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渊穴也。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火针七锃。锃三下。即申脉穴也。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火针七锃。锃三下。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针七锃。锃三下。第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第九针手横文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即劳宫穴也。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火针七锃。锃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尺泽横文外头。接白肉际。名鬼巨。火针七锃。锃三下。此即曲池穴。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兪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经验方云。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兼手足麻木。此是风将中之候。不问是风与气。宜速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七穴。两边依次序自上及下灸之。如灸稍迟。气塞涎上。或失音将欲绝者。便可依此次序灸之。艾炷如苍耳大。各灸三壮。足三里灸五壮。轮日以次灸之。至随年壮乃止。大凡每遇春秋二时。可于此七穴时复灸之。以泄风气。如体中素有风气者。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此法可灸卒死。医书云。凡民风发强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者。是何病。谓入藏故也。有风病者不可不知此灸法。又云。先贤论曰。风中脉则口眼?邪。风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凡治中风。古方虽用续命防风等汤。然此只可扶助疾病。若要救危急收全功。必须火艾灼灸为良。又云。凡?向左者。谓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凡?向右者。谓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其艾蛀大如麦粒。各灸二七壮。宜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又云。凡觉手足或痛或麻良久乃已者。是风将中腑之候。宜灸百会等七穴。病在右即灸右病。在左即灸左病。如因循失灸。手足已废者。春较秋灸。秋较春灸。以取尽风气手足轻安为度。
凡风多从背五脏兪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故也。
中风
治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
肺兪急灸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
诗曰:肺气喘促满胸堂。偃卧执□水执□水燥异常。口鼻之间须要白。寻衣肺坏色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