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七十二 婴孩惊风门
普济方卷三百七十二 婴孩惊风门 慢脾风附论
小儿生下。中慢脾风候。时吐呕。频咬牙。手足掣痵。舌卷头低。两眼上视。先头低而次第高。此候久泻痢。而下冷药。只止泻痢。不得活脾。是以脾虚弱。脏腑乘虚。故此所治。先用均气散。调一日后。便下一醉膏。下后困治脾散夹镇心丸。建脾散常服之即愈。若更喘吐咽哽。角弓反张。死候不治。
小儿慢脾风候。是伤寒疹子。庸医未明表里。便即宣利脏腑。更使冷热药相通。故小儿眼不倒。脾困极不省。手足不收。此病但回阳醒脾调治方愈。若更吐泻。必定损命也。
曾经吐利不止。损伤脾胃。或慢惊之后。病已传极。总归虚处。推脾所受。故曰脾风。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治惊则无惊可治。但脾间痰涎。虚热往来尔。其眼合者。脾困气乏。神志昏迷。痰涎凝滞然耳。所谓慢惊难治者。慢脾风是也。一名虚风。凡小儿或吐利之后。面色虚黄。大势虚损。若因虚而发热。即传慢脾矣。才见摇头斜视。以手摸人。昏迷喜睡。额上汗多。身亦粘汗。其声沈小而焦。是脾风之证。未必皆由急慢惊风传次而得。医者详之。
三关纹紫丝。或青丝。或黑丝。隐隐相杂。似出不出。其证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摇头困睡。常常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身温而四肢厥。脾气困乏。神志昏迷。虚热往来。痰涎凝滞。
治法大要醒脾回阳。黑附汤、川乌散、生附四君子汤、灵砂。若眼半开半合。手足不冷。尚在慢惊。不可回阳。或已传慢脾。阳气未脱。服姜附回阳之剂。手足渐暖。宜渐退回阳热剂。以醒脾等药调理。
慢惊慢脾。危恶之证可畏。而大冲有脉。眼中睛光曈人动活。顖门未陷。面色不至黯黑。衬脚知痒。犹可用力。即灸百会。次服附子理中汤。研回阳丹同服之。百会穴取前后发际至顶门折中。又取两耳尖至顶门折中是穴。用线量之。艾炷麦子大。或五壮七壮。
慢脾风候。儿病至此。所以难医。盖由其证为惊与风传经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不曰胃风。胃属阳。其病即传阴脏。故无胃候。儿既尚有胃气。可以一向生胃兼与回阳。即渐苏省。若更欲攻击惊风。脾亦不受而又传散诸经。不可得而加药。若见眼合。即是脾风。宜服下项药。治慢脾风。乃是不得已而设。其疾危如灯无油。渐见昏灭。钱氏所用金液丹及青州白丸子各半细研和匀。饭后薄荷汤下一钱半钱许。此乃截风回阳。一方四君子汤加黑附子末四分之二。脚手冰冷者。可和对半。生姜枣子煎为服。此方古人用之。岂不周常。所录下项良方。亦尽世之善也。
治慢惊慢脾。须禁脑麝、腻粉、水银、粉霜之类。及寒凉动脏等。或以燥热。俱不可用。只宜回阳醒脾汤。使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