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总论
夫五脏皆有上气喘咳。但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病者。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肺实也。肺必胀。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吐自汗。皆肺实证。若气口以前脉虚者。必咽乾无津。少气不足以息。此乃肺气虚乏也。
夫诸气者皆属于肺。诸喘者亦属于肺。是以人之一呼一吸谓之息。呼吸之间。脾受其气。通乎荣卫。合乎阴阳。周流一身。无过不及。然后权衡得其平矣。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渡水跌仆。饱食过伤。动则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诊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数者亦死。因其形损故也。亦有痰停胃脘。痰与气搏。肺道壅塞。亦令上气。夫有肺虚挟寒而喘者。有肺实挟热而喘者。有水气乘肺而喘者。有惊忧气郁肺胀而喘者。又有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气逆。真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之上奔。如是等类。皆当审证而主治之。肺虚肺寒。必有气之衰怯。冷痰如冰之证。法当温补。如官桂阿胶之类是也。肺实肺热。必有壅盛胸满。火气上炎之状。法当清利。如桑白皮、葶苈之类是也。水气者漉漉有声。怔忪浮肿。与之逐水、利小便。如小半夏茯苓汤、五苓散辈。惊忧者惕惕闷闷。引息鼻张。与之宽中下气。如四七汤、桔梗枳壳汤辈。阳明之气下行。今逆而上行。古人以通利为利。如分气紫苏饮、指迷七气汤、加半夏。二陈汤、加宿砂。施之为当。真阳虚惫。肾气不得归元。固有以金石镇坠。助阳接真而愈者。然亦不可峻骤。且先与安肾丸、八味丸辈。否则人参煎汤下养正丹主之。雄黄、麻黄、马兜铃、汉防己、鸡内金、诸品。非不主喘也。如前治法。大要究其受病之源。至若伤寒发喘。表汗里下。脚气喘满。疏导收功。此则但疗本病。其喘自安。然喘有利下而愈者。亦有因泻而殂者。喘有数年沉痼而复瘳者。亦有忽因他疾大喘而不救者。汗出发润。喘者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者为命绝。直视谵语。喘满者不治。诸有笃病。正气欲绝之时。邪气盛行。多壅逆而为喘。然则喘之危恶。又安可以寻常目之乎。妇人产后喘急。为病尤亟。因产所下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所生。独聚于肺。故令喘急。谓之孤阳难治。治法当推所感。详虚实冷热治之。纵是得愈。必年年遇此时。必发喘急者有之。千金云。治肺热闷不止。胸中喘急。客热往来。欲死。不堪服药。此可以治胸中喘。用桃皮、芫花、各一升。二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以布蘸汁薄胸中。再蘸再薄即效。
凡上喘中满。酸心腹胀。时作声痞。气上下不能宣畅。叔和云。气壅三焦。不得昌也。可用独圣散吐之。次用导水禹功散。轻泻三五行。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后服平胃散、五苓散、益元甘露饮。分阴阳利水道之药。则愈矣。
方
团参丸出简易方 治五脏相乘。荣卫失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呼吸。故气经于脏。不能受纳。诸气促迫。上并于肺管。壅溢而气争则喘。
桑白皮锉炒 团参各三两 人参 白术 杏仁去皮尖炒 麦门冬去心 桂心 陈皮 诃子炮去核 附子炮去皮脐 大腹皮锉炒 槟榔锉炒 芫花炒 泽泻 枳实麸炒 吴茱萸 半夏黡各半两 右为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下。未效渐加。至三十丸。
紫苏子汤出危氏方 治忧思过度。邪伤脾肺。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去。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紧而涩。
紫苏一两一方用紫苏子 大腹皮 草果仁 半夏汤浸洗七次 白术 枳实去根皮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厚朴去皮姜汁制 木香不见火 陈皮 木通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服不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