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头门
普济方卷四十六 头门 首风附论
内经谓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夫诸阳之脉。皆会于头。平居安静。则邪无自而入。新沐之人。皮腠既痚。肤发濡渍。不慎于风。风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为首风。其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不可以出内者。以邪气之客也。当先一日则病甚。至其风日则少愈者。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风行阳化。头者诸阳之会。与之相应也。是头者。太阳之所经也。六经伤寒。惟太阳受病最多。盖头居其上。当风寒之冲。一有间隙。则若项若脑。若耳若鼻。风邪乘气。皆得而入之矣。况复栉沐取凉。饱食仰卧之不谨乎。头风为病。不必有偏正头疼之证。但自颈项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或有一处。不若吾之体焉。皆其渐也。有头疼。有头晕。有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有口舌不仁。莫知滋味。或耳聋。或头汗。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中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冒眩之状。妇人月候适行。辄梳篦多痒痛如水泡之状。凡此皆头风证也。治法大要。有热证者。消风散。用防风、荆芥、煎汤下。无热证者。追风散。用薄茶清下。又有素患头风之人。或因伤风寒暑湿。依证调理。已获轻安。未几头风发作。则不必拘泥前药。当以头和平之剂疗之。其或病躯老弱。先患头风。复感寒邪。汗不出。此等用药无附子又不可也。若夫太阳项强一证。无汗恶风。则为表实。合用葛根汤。汗出恶风。则为表虚。合用桂枝葛根汤。是又感受风邪。在头风界限之内者也。
大凡人病雷头癫乾。俗呼之谬名也。头痛昏眩。皆因浴发而得之。即为首风。此因邪风在于胸中。热甚化而为痰之所致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次用藏用丸下之。后可服乌荆丸。若是雷头者。上部多有赤肿结核。或面血无汗。经云。火郁发之。开之却之。可用金□非针出血则愈。灵枢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汗俱荡。岂不妙哉。衰老者。可用凉膈解毒。消风散热为治。年壮者。大黄、牵牛。可以荡涤积热。气血宣通。使无壅滞而愈。
凡头风眩晕。手足麻痹。胃腕发痛。心腹满闷。按如水声。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火辛凉之药。仲景曰。此寒痰结在胸中而致然也。
夫大头风者。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在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湿热为肿。木盛为痛。此邪见于头。多在前后先出。治之大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必伤人命。此病是自外而之内者。是血病。况头部分受邪。见于无形迹之部。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着无形之部分。无所不至。若用重剂速下。过其病。难已。虽有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食后服。皆失缓急。则药不能除病。当徐徐浸渍无形之邪也。或药性味形体据象。皆要不离缓体是也。且后急者、谓缓剂已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染于有形质之所。若不速则损阴也。此终始却为客邪。当急去之。是治客以急也。且治主当缓者。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若急治之。不能解纷。而益乱也。治客以急者。谓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此客气急除去之也。假令少阳阳明为病。少阳为邪出于耳前后也。阳明为邪者。首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汤。通炒过锉煎。少少不住服。或剂毕。再用煨黍粘子。新瓦上炒香。同大黄煎。或去滓内芒硝。俱各等分。亦时时呷之。无令饮食在前。得微利。及邪气已。只服前药。若不已。再同前次第服之。取大便利。邪气则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根、甘草。太阳行经。羌活、防风、之类。
方
仙方如圣饼子出海上方
草乌 天麻 何首乌 天花粉 芎须 半夏 细辛 薄荷 荆芥 香白芷 防风 羌活 苍术 松香 甘松 藿香 晚蚕沙 赤小豆 菊花 赤芍药 甘草花 蔓荆子各等分 右为细末。炒面为饼。赤土为衣。每服一饼。细嚼。茶清送下。
巴戟天散出千金方 治头中五十种病。(方见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