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二十 脾脏门 总论
夫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为谏议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气通于口。口和则能别五谷味矣。故云口为戊。舌唇为己。循环中宫。上出颐颊。次候于唇。下回脾中。荣华于舌。外主肉。内主味。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神明俾俾。主藏营。秩禄号为意藏。随节应会。故曰脾藏营。营舍意。在气为噫。在液为涎。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脾气虚。则梦食饮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厥气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凡脾脏象土。与胃合为腑。其经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缓。相于夏。王于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蜎蜚蠕动。蛅衦喘息。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缓而迟。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薰。遂弃其母。逃于水中。水为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土失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其地。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心衰则伏。肝微则沈。故令脉伏而沈。上医远占。因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肾为安声。其味为醎。倚坐母败。洿臭如腥。土得其子。即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其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恶者何如。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平。长夏以胃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锐。如鸡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营。营舍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瘁色夭。死于春。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弗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脾死藏浮之大缓。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状如摇者死。
六月季夏。建未也。坤未之间。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