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十八 心脏门 怔忡惊悸附论
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不已。变生诸证。舌强。恍惚。善忧悲。少颜色。皆心病之候。难经云。损其心者。益其荣。法当专补真血。真血若富。心帝有辅。无不愈者矣。又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五饮停蓄。堙塞中脘。亦令人怔忡。当随其证。施以治法。
惊悸与忪悸不同。惊悸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梦寐不祥。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名曰心惊胆寒。在心胆经。属不内外因。其脉心动。忪悸。则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久思所爱。遽失所重。触事不意。气郁涎聚。遂致忪悸。在心脾经。意思所主。属内所因。或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忽忽若有所失。恐恐如人将捕。中脘忪悸。此乃外邪。非因心病。况五饮停蓄。闭于中脘。最使人忪悸。治属饮家。除饮与悸外属外因所治。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曰惊。曰悸。其可无辨。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忪之谓。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扶虚。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若一切以刚燥用工。或者心火自炎。又有热生风之证候。
心为帝王。神之所舍。诸藏之主。不受外邪。若人动止非宜。寒暄失节。脏腑内损。气血外伤。风邪乘虚入于心经。则令人心不定。性识失常。乍喜乍惊。或歌或笑。精神离散。悲乐不恒。名风邪也。
方
镇心丸出千金方 治男子妇女虚损。梦寤惊悸。失笑。精神不定。妇女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风邪鬼注。寒热往来。腹中积聚。忧恚结气诸病。宜服。
紫石英 茯苓 菖蒲 苁蓉 远志 麦门冬去心 大黄 当归 细辛 卷柏 大豆卷 乾姜各五分 防风 人参 泽泻 秦艽 丹参各六分 石膏 芍药 柏子仁各三分 乌头 桂心 桔梗 甘草 薯蓣各七分 白蘝 铁精 银屑 前胡 牛黄各二分 乾地黄十二分 白术 半夏各八分 庶□虫虫十二枚 大枣五十枚 右为末。蜜枣和。捣五千杵。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方。无大豆卷大枣。
大镇心丸出千金方 所治与前方大同小异。凡是心病悉皆主之。
乾地黄六分 牛黄五分一用牛膝 羌活 桂心 麦门冬 秦艽 芎? 人参 远志 紫石英 丹砂 阿胶 甘草 大黄 银屑 白蘝 当归 乾姜 防风各八分 杏仁 蜀椒各三分 泽泻 黄耆 茯苓 大豆卷 薯蓣 茯神 前胡 铁精 柏子仁各五分 大枣四十枚 桑螵蛸十一枚 右为末。白蜜枣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