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濩
《大司乐》郑注:"《大濩》,汤乐也。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所也。"
吴季札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
陈氏《乐书》曰:"《吕氏春秋》曰:'汤命伊尹作为《大濩》,歌《晨露》,周人舞之以享先妣。'荀卿曰:'步中《武》、《象》,趋中《韶》、《濩》,所以养耳也。'春秋之时,宋人作《桑林》之舞以享晋侯,则《大濩》、《桑林》之舞,商人之後作之,非始汤也。荀卿言周之《勺》、《武》起,而《韶》、《濩》废,是不知周兼用六乐之意也。"
大武
《大司乐》郑氏注:"《大武》,武王乐也。武王伐纣,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
吴季札见舞《象箾》、《南籲》者(《象箾》,舞所执,《南籲》,以籲舞也。皆文王之乐),曰:"美哉!犹有憾(美哉,美其容也。文王恨不及己致太平也)。"见舞《大武》者(武王乐),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乐记》:"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於缀,以待诸侯之至也(注并见《乐》历代沿革)。"
陈氏《乐书》曰:"《春秋传》曰:'於文止戈为武,戈则器也,所以示事;止则象也,所以示志。'《诗序》曰:'桓讲武,类禡也。'桓,武志也。言武志,则讲武其事也。《大武》之义,不过如此。盖乐之一变为一成,文乐九成,九变故也,武乐六成,六变故也。周人始作备乐而合乎祖,不过《大武》而已,其成於变可知也。《记》曰,《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则二王之後戾止而观厥成者,得非所以崇天子之意欤!《周官》、《大司乐》:'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然则武奏《大武》,歌是诗而舞之可知矣。《记》有言:八佾以舞《大武》,语其数也。朱干玉戚以舞《大武》,语其器也。冕而舞《大武》,语其服也。《周官》、《乐记》皆先《大夏》,後《大武》,以世次先後言之。《祭义》、《明堂位》皆先《大武》後《大夏》者,尊时王之制故也。"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