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皇祐中,诏特差近上知礼官一员兼丞事。建炎三年,省绍兴复置。
主簿,汉有之(汉卤簿之制,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魏、晋亦有焉。梁天监七年,十二卿各置主簿一人。陈因之。北齐有功曹、五官主簿二人(历代诸主簿多,说在《列职篇》)。唐置二人,掌付事句稽,省署钞目,监印,给纸笔等事(馀事主簿并同职)。
宋皇祐中,宋祁乞增置一员,句检在寺文书及掌出纳,遂除胡瑗。後省不置。元丰正名,初除王子奇。建炎三年省,绍兴十年复置。
容斋洪氏《随笔》曰:"自元丰官制行,九寺、五监各置主簿,专以掌句考簿书为职,他不得预。绍圣初,韩粹彦为光禄主簿,自言今辄预寺事,非先帝意也,请如元丰诏书。从之。如玉牒修书,主簿不豫,见於王定国《杂录》。予犹及见绍兴中太府寺公状文移,惟卿、丞系衔,後来掌故之吏昧於典章,遂一切与丞等。今百官庶府皆戾官制,非特此一事也。"
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晋因之。掌引导乘舆;王公以下应追谥者,则博士议定之(秦有博士数十人。两汉太常属官皆有博士,掌以《五经》教子弟,则今国子博士是也。说在本篇)。端委佩玉。朝之大典,必於询度。历代皆有。隋有四人。唐因之。甚为清选,资位与补阙同。掌撰五礼仪注,导引乘舆,赞相祭祀,定诔谥及守祧庙,开闭坎室及祥瑞之事。
宋祥符中置博士二员,後四员。元丰正名,初除何洵直。博士,掌讲定五礼仪式,有改革则据经审议。凡於法应谥,考其行状,撰定谥文。有祠事则监视仪物,掌凡赞道之事。中兴省丞、簿,而太常博士如故。绍兴九年,谏议大夫曾统言,祖宗朝太常博士四员,今见一员。诏添置一员。隆兴元年,从王太宝等议,并省博士一员。
太祝,殷官,与太宰等官为六太。周官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辞,以祈福祥。秦、汉有太祝令、丞,後汉亦曰太祝令、丞。晋、宋、齐、梁、陈、後魏、北齐皆因之。後周依《周官》。至隋置太祝署,太祝令、丞。炀帝罢署,太祝八人。唐初有七人,後增为九人,开元二十三年减置三人。掌读祝文,出纳神主。
宋太祝、奉礼郎掌奏祭祀,阙则承奏荫京官十六以上未掌事者充。郊社掌坐。斋郎无员数(富韩公之父贫甚,客吕文穆门下。一日,白公曰:"某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事廷评、太祝。"李文靖公为相,治第隘甚,或以为公言,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盖三官,皆宰相子弟初荫之官也)。
奉礼郎,汉大鸿胪有理礼郎四十七人。晋理礼郎四人,属大行令。後魏理礼郎四人。北齐有奉礼郎三十人,属鸿胪寺之司仪署。後周有理礼中士、下士各一人。隋有奉礼郎十六人,属太常寺。炀帝减至六人。唐初有理礼郎四员,掌设板位,执仪行事。至永徽二年,以庙讳,改为奉礼郎。开元二十三年,减二员(奉礼本名理礼。国家撰《五代史志》,至永徽七年乃成,於时此官已改,故《隋书》、《百官志》谓北齐及隋时理礼皆为奉礼。奉礼之名虽见於前史,其改始自永徽)。
宋奉礼郎品秩见前。掌奉币帛授初献官,大礼则设亲祠板位,大祀掌读册,授搏黍以嘏告,饮福则进爵,酌酒受其虚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