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周礼大司寇属官有士师下大夫,盖郎中之任也。后汉有二千石曹尚书,掌刑法,因立二千石郎曹。魏、晋、宋、齐并以三公郎曹掌刑狱,置郎中各一人;梁、陈因为侍郎。后魏、北齐三公郎中各置二人。后周秋官府有小刑部下大夫一人。隋初省三公曹,置刑部郎曹,掌刑法,置侍郎一人;炀帝除"侍、又改为宪部郎,皇朝因之。武德三年改曰刑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刑大夫,咸亨、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周礼大司寇属官有上士,后周依焉,盖员外之任也。隋开皇六年置刑部员外郎,炀帝改为宪部承务郎,皇朝因之。武德三年改曰刑部员外郎,龙朔、咸亨、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主事四人,从九品上。郎中、员外郎掌贰尚书、侍郎,举其典宪而辨其轻重。凡文法之名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凡律一十有二章:一曰《名例》,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日《贼盗》,八日《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日《捕亡》,十二日《断狱》,而大凡五百条焉。(律,法也。魏文侯师李悝集诸国刑书,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傅之,改法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大辟加凿颠、抽胁、锲烹、车裂之制。至汉,萧何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之《九章之律》。汉兴,虽约法三章,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当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骨肉於其市,诽谤、罟诅又先断其舌,谓之具五刑。至文帝,感缇萦之言,除肉刑,命丞相、御史定律曰:"诸当完者,为城旦春;当黥者,髡钳为城旦春;当劓者,答三百籍笞;当斩左趾者,笞五百籍笞;当斩右趾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赃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春;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马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鬼薪白粲满三岁为隶臣、妾,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其亡逃及有罪耐已上,不用此令。"是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而笞五百、笞三百率多至死。巨景帝定律,苔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犹尚不全,又减笞三百曰二百,答二百曰一百,遂定《箠令》:"以竹为之,箠长五尺,其本大一寸,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答者,答臀,无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自是得全。至武帝时,张汤、赵禹增律令科条,大辟四百九条。宣帝时,于定国又删定律令科条。成帝时,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大辟之罪千有余条。至后汉,马融、郑玄诸儒十有余家,律令章句数十万言,定断罪所用者,合二万六千余条。魏武为相,造甲子科条:犯斩左、右趾,易以木械。魏氏受命;参议复肉刑;属军团多故,竟寝之。乃命陈群等采汉律,为《魏律》十八篇,增汉萧何律《劫掠》、《诈伪》、《毁亡》、《告劾》,《系讯》、《断狱》、《谙赇》、《惊事》、《价赃》等九篇也。依古义,制为五刑,其大辞有三,髡刑有四,完刑、作刑各三,赎刑十一,罚金六,杂抵罪七,凡三十七名。晋氏受命,议复肉刑,复寝之。命贾充等十四人增损汉、魏律,为二十篇:一、《刑名》,二、《法例》。三、《盗律》,四、《贼律》,五、《诈伪》,六、《请赇》,七、《告劾》,八、《捕律》,九、《系讯》,十、《断狱》,十一、《杂律》,十二、《户律》,十三、《擅兴律》,十四、《毁亡》,十五、《卫宫》,十六、《水火》、十七、《厩律》,十八、《关市》,十九、《违制》,二十、《诸侯》,凡一千五百三十条。其刑名之制,大辟之刑有三:一曰枭,二曰斩。三曰弃市。髡刑有四:一曰髡钳五岁刑,笞二百;二曰四岁刑;三曰三岁刑;四曰二岁刑。赎死,金二斤;赎五岁刑,金一斤十二两;四岁、三岁、二岁各以四两为差。又有杂抵罪罚金十二两、八两、四两、二两、一两之差。弃市以上马死罪,二岁刑以上为耐罪,罚金一两以上为赎罪。宋及南齐律之篇目及刑名之制略同晋氏,唯赎罪绢兼用之。梁氏受命,命蔡法度、沈约等十人增损晋律,为二十篇:一、《刑名》,二、《法例》,三、《盗劫》,四,《贼叛》,五、《诈伪》,六、《受赇》,七、《告劾》,八、《讨捕》,九、《系讯》,十、《断狱》,十一、《杂律》,十二、《户律》,十三、《擅兴》,十四、《毁亡》,十五、《卫宫》,十六、《水火》,十七、《仓库》,十八、《厩律》,十九、《关市》,二十、《违制》,大凡定罪二千五百二十九条。其刑名之制,加《晋律》一岁刑,半岁刑,百日刑,鞭杖二百,鞭杖一百,鞭杖五十、三十、一十之差;又加杖八等之差。其鞭有制鞭、法鞭、常鞭三等之差:制鞭,生革廉成;法鞭,生革去廉;常鞭,熟靻不去廉。杖有大杖、法杖、小杖,皆用生荆。其犯劫皆斩;会赦降死者,黵面为劫"字,髡钳,补冶锁士终身。陈令范泉、徐陵等参定律、令,《律》三十卷,《令》三十卷,《科》三十卷。采酌前代,条流冗杂,纲目虽多,博而非要,其制唯重清议禁锢之科。其罪人贼验昭然而不款,则上测立。立测者,以土为垛,高一尺,上员,劣容囚两足立,鞭二十、答三十讫,著两械及杻上垛,上测七刻,日再上;三七日上测,七日一行鞭,凡经鞭、杖一百五十得实不承者,得减罪论。凡囚鞭、杖著械;徒著锁;死著三械,加壶手。依梁氏。后魏初,置四部大人,坐庭决辞讼,以言语约束,刻契记事,无刑名之制。至太武帝,始命崔浩定刑名,於汉、魏以来律除髡钳五岁、四岁刑,增二岁刑,大辟有轘、腰斩、殊死、弃市四等,凡三百九十条,门房诛四条,大辟一百四十条,五刑二百三十一条。始置枷拘罪入。文成时,又增律条章。至孝文时,定律凡八百三十三章、门房之诛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北齐初命,造新律未成,文宜犹采魏制,性忍暴,恣行酷虐,讯囚用车辐压踝,或使臂贯烧车釭,或使立烧黎耳上;常命宪司先定死罪囚,置仗卫内,帝欲杀人,执以应命,谓之"供御囚"。至武成时,赵郡王睿等造律成,奏上。凡十二篇:一、《名例》,二、《禁卫》、三、《户婚》,四、《擅兴》。五、《违制》,六、《诈伪》,七、《关讼》,八、《盗贼》,九、《捕断》,十、《毁损》,十一、《厩牧》,十二、《杂律》,凡定罪九百四十九条,大抵采魏、晋故事。其制刑名五:一曰死,重者轘之,其次枭首,其次斩,其次绞。二曰流刑,鞭、笞各一百,髡之,投边裔。未有道里之差,以六年为限。三曰刑罪,即耐罪也,有五岁、四岁、三岁、二岁、一岁之差,凡五等,各加鞭一百,其五岁者又加笞八十,四岁六十、三岁三十。二岁二十岁,一岁无笞,并锁输左校。四曰鞭,看一百、八十、六十、五十、四十之差,凡五等。五曰杖,有三十、二十、一十之差,凡三等。赎罪旧以金,皆代以中绢。罪刑年者锁,无锁以枷,流罪以上加杻械,死罪桁之。又制立重罪十条为十恶。后周命赵肃等造律,保定中奏之,凡二十五篇;一、《刑名》,二、《法例》,三、《祠享》,四、《朝会》,五、《婚姻》,六、《户禁》,七、《水火》,八、《兴缮》,九、《卫宫》,十、《市廛》,十一、《斗竞》,十二、《劫盗》,十三、《贼叛》,十四、《毁亡》,十五,《违制》,十六、《关市》,十七、《诸侯》,十八、《厩牧》,十九、《杂犯》,二十、《诈伪》,二十一、《请求》,二十二、《告劾》,二十三、《逃亡》,二十四、《系汛》,二十五、《断狱》,大凡定罪一千五百三十七条,比於《齐律》,烦而不当。其刑名之制,一曰杖刑五:自十至五十;二曰鞭刑五:自六十至於百;三曰徒刑五:徒一年者鞭六十、笞十,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皆递加一十,至鞭一百、答五十;四日流刑五:流二千五百里者鞭一百、笞六十,以五百里为差,鞭、笞皆加十,至流四千五百里者鞭、答各一百,以六年为限;五曰死刑五:一曰罄,二曰绞,三曰斩,四曰枭,五曰裂。五刑之属各有五,合二十五等。其赎罪,金、绢兼用。凡囚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至武帝,又造刑书要制,与律兼行。至宣帝残酷,广《刑书要制》为《刑经圣制》,谓之"法经",有上书字误,鞭二百四十,名曰"天杖";又作礔砺车,以威妇人。隋开皇元年,命高颎等七人定律;至三年,又敕苏威、牛弘删定,凡十二篇,并蠲除前代枭首、轘裂及鞭刑;又依北齐置十恶;应赎者,皆以铜代绢。炀帝以开皇《律》、《令》犹重,除十恶之条,更制《大业律》,凡十八篇:一、《名例》,二、《卫官》,三、《违制》,四、《请求》,五、《户》,六、《婚》,七、《擅兴》,八、《告劾》,九、《贼》,十、《盗》,十一、《斗》,十二、《捕亡》,十三、《仓库》,十四、《厩牧》,十五、《关市》,十六、《杂》,十七、《诈伪》,十八、《断狱》。其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末年严刻,生杀任情,不复依例。及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轘裂、枭首,磔而射之。皇朝武德中,命裴寂、殷开山等定律令,其篇目一准隋开皇之律,刑名之制又亦略同,唯三流皆加一千里,居作三年、二年半、二年皆为一年,以此为异;又除苛细五十三条。贞观初,有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奏骏律令不便於时三十余条。於时,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釐正,凡为五百条,减《开皇律》大辟入流者九十三条,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永徽中,复撰《律疏》三十卷,至今并行。)凡《令》二十有七:(分为三十卷。)一曰《官品》,(分为上、下。)二曰《三师三公台省职员》,三曰《寺监职员》,四曰《卫府职员》,五曰《柬宫王府职员》,六日《州县镇戍岳渎关津职员》,七曰《内外命妇职员》,八曰《祠》,九日《户》,十曰《选举》,十一曰《考课》,十二曰《宫卫》,十三曰《军防》,十四曰《衣服》,十五曰《仪制》,十六曰《卤簿》,(分为上、下。)十七曰《公式》;(分为上、下。)十八曰《田》,十九曰《赋役》,二十曰《仓库》,二十一曰《厩牧》,二十二曰《关市》,二十三曰《医疾》,二十四曰《狱官》,二十五曰《营缮》,二十六曰《丧葬》,二十七曰《杂令》,而大凡一千五百四十有六条焉。(令,教也,命也。《汉书》:"杜周曰:'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亦谓法也。汉时,决事集为《令甲》以下三百余篇。汉初,肃何定律令。其后,张汤、赵禹、于定国、黄霸皆继定律令。魏命陈群等撰《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晋命贾充等撰《令》四十篇:一、《户》,二、《学》,三、《贡士》,四、《官品》,五、《吏员》,六、《俸廪》,七、《服制》,八、《祠》,九、《户调》,十、《佃》,十一、《复除》,十二、《关市》,十三、《捕亡》,十四、《狱官》,十五、《鞭》杖,十六、《医药疾病》,十七、《丧葬》,十八、《杂上》,十九、《杂中》,二十、《杂下》,二十一、《门下散骑中书》,二十二、《尚书》,二十三、《三台秘书》,二十四、《王公侯》,二十五、《军吏员》,二十六、《选吏》,二十七、《选将》,二十八、《选杂士》,二十九、《宫卫》,三十、《赎》,三十一、《军战》。三十二、《军水战》,三十三至三十八皆《军法》,三十九、四十皆《杂法》。宋、齐略同晋氏。梁初,命蔡法度等撰《梁令》三十篇:一、《户》,二《学》,三、《贡士赠官》,四,《官品》,五、《吏员》,六、《服制》,七、《祠》,八、《户调》,九、《公田公用仪迎》,十、《医药疾病》,十一、《复除》,十二、《关市》,十三、《劫贼水火》,十四、《捕亡》,十五、《狱官》,十六、《鞭杖》,十七、《丧葬》,十八、《杂上》,十九、《杂中》,二十、《杂下》,二十一、《宫卫》,二十二、《门下散骑中书》,二十三、《尚书》,二十四、《三台秘书》,二十五、《王公侯》,二十六、《选吏》,二十七、《选将》,二十八、《选杂士》,二十九、《军吏》,三十、《军赏》。后魏初命崔浩定令,役命游雅等成之,史失篇目。北齐令赵郡王睿等撰《令》五十卷,取尚书二十八曹为其篇名,又撰《权令》二卷,两《令》并行。后用命赵肃、拓跋迪定令,史失篇目。隋开皇命高颎等撰令三十卷:一、《官品》上,二、《官品》下,三、《诸省台职员》,四、《诸寺职员》,五、《诸卫职员》,六、《东宫职员》,七、《行台诸监职员》,八、《诸州郡县镇戍职员》,九、《命妇品员》,十、《祠》,十一、《户》,十二、《学》,十三、《选举》,十四、《封爵俸廪》,十五、《考课》,十六、《官卫军防》,十七、《衣服》,十八、《卤簿上》,十九、《卤簿下》,二十、《义制》,二十一、《公式上》,二十二、《公式下》,二十三、《田》,二十四,《赋役》,二十五、《仓库厩牧》,二十六、《关市》,二十七、《假宁》,二十八、《狱官》,二十九、《丧葬》、三十、《杂》。皇朝之令,武德中裴寂等与律同时撰。至贞观初,又令房玄龄等刊定。麟德中源直心,仪凤中刘仁轨,垂拱初裴居道,神龙初苏环。太极初岑羲、开元初姚元崇,四年宋璟并刊定。)凡《格》二十有四篇。(以尚书省诸曹为之目,共为七卷。其曹之常务但留本司者,别为《留司格》一卷。盖编绿当时制敕,永为法则,以为故事。汉建武有《律令故事》上、中、下三篇,皆刑法制度也。晋贾充等撰律、令,兼删定当时制、诏之条,为故事三十卷,与《律》、《令》并行。梁易故事为粱科三十卷,蔡法度所删定。陈依梁。后魏以"格"代"科",於鳞趾殿删定,名为《麟趾格》。北齐因魏立格,撰《横格》,与《律》、令并行。皇朝《贞观格》十八卷,房玄龄等删定。《永徽留司格》十八卷,《散颁格》七卷,长孙无忌等删定;永徽中,又令源直心等删定,唯改易官号、曹、局之名,不易篇第。《永徽留司格后本》,刘仁轨等删定。《垂拱留司格》六卷,《散颁格》二卷,裴居道等删定。《太拯格》十卷,岑羲等删定。《开元前格》十卷,姚元崇等删定。《开元后格》十卷,宋璟等删定。皆以尚书省二十四司马篇名。)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日,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后周文帝初辅魏改,大统元年,令有司斟酌今古通变可以益时者,为二十四条之制;七年,又下有十二条之制;十年,命尚书苏绰总三十六条,更损益为五卷,谓之《大统式》。皇朝《永徽式》十四卷,《垂拱》、《神龙》、《开元式》并二十卷,其删定与定格、令人同也。)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
乃立刑名之制五焉:一曰答,二曰杖,三曰徒;四曰流,五曰死。笞刑五,(笞十至五十也。)杖刑五,(杖六十至于百。其工·乐户及习天文及官户、奴婢等犯流罪者,及家无兼丁犯徒者,各决二百放。又犯罪已发更重犯累决者,计数虽多,亦不过二百。)徒刑五,(自徒一年,以半年为差,至於三年也。)流刑三,(自流二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流皆役一年,然后编所在为户。而常流之外。更有加役流者、本死刑,武德中改为断趾,贞观六年改为加役流。谓常流唯役一年,此流役三年,故以加役名焉。)死刑二。(绞、斩。)
乃立十恶,以惩叛逆,禁淫乱,沮不孝,威不道。其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日谋叛,(谓谋背国从伪。)四曰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五日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造畜蛊毒,魇魅。)六曰大不敬,(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对捍诏使而无人臣之礼。)七曰不孝,(谓告言、罟诅祖父母·父母;及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皋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八日不睦,(谓谋杀及卖緦麻已上亲,殴、告夫及大功巳上尊长。)九日不义,(谓谋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十曰内乱。(谓奸小功已上亲、祖·父妾。)此十者,常赦之所不原。(初,北齐立重罪十条为十恶:一、反逆,二、大逆。三、叛,四、降,五、恶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义,十、内乱,犯此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隋氏颇有益损,皇朝因之。)
乃立八议,以广亲亲,以明贤贤,以笃宾旧,以劝功勤。其一曰议亲,(谓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緦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二曰议故,(谓故旧。)三曰议贤,(谓有大德行。)四日议能,(谓有大才艺。)五日议功,(谓有大功勋。)六日议贵,(谓职事官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及爵一品。)七曰议勤,(谓有大勤劳。)八曰议宾。(谓承先代后,为国宾。)八者犯死罪,所司先奏请议,得以减、赎论。(周礼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即八议也。自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及隋皆载於律。)
凡赎罪以铜。(自笞一十铜一斤。至杖一百即十斤。徒一年二十斤,至徒三年则六十斤。流二千里铜八十斤,至流三千里则百斤。绞与斩,铜止一百二十斤。)其私坐也,一斤为一负;其公坐也,则二之。十负为殿。(凡赎者,谓在八议之条及七品已上官祖父母、父母、妻、子;五品已上,上至曾、高祖,下至曾、玄孙;五品已上妾犯非罪十恶;八品巳下身犯流已下罪者,及年七十已上·十五已下及废疾等犯罪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会赦犹流已下罪者,及年八十已上、十岁已下及笃疾犯盗与伤入者;及过误杀人;及大辟疑罪者并以赎论。)凡计赃者,以绢平之。(准律,以当处中绢估平之。开元十六年敕:"其以赃定罪者,并以五百五十为定估。"其徵收平赃,并如律也。)其赃有六焉:一曰强盗赃,(自绢一尺,至於十匹。)二曰枉法赃,其刑绞;(自绢一尺,至於十有五疋,其刑与强盗同。)三曰不枉法赃,(自绢一尺,至於三十疋加役流也。)四曰窃盗赃,(自绢一尺,至於五十疋加役流。)五曰受所监临赃,其刑流;(自绢一尺、至於五十疋流二千里,其法与不枉法、窃盗皆同。)六曰坐赃,其刑徒。(自绢一尺,至於五十疋徒三年。)凡六赃定罪有正条,余皆约而断焉。(枉法赃,谓受人财为曲法处分事者,一尺杖一百,已上每一疋加一等,止十五匹绞。不枉法赃,谓虽受财,依法处分者,一尺杖九十,二疋加一等,止三十疋加役流。若无禄人犯此二赃,并减有禄人一等,若枉法,二十匹即绞;不枉法,四十匹加役流。强盗赃,谓以威力取其财。并与药酒及食使狂乱取财,不得,徒二年;得财一尺徒三年。二疋加一等,十疋以上绞。窃盗赃者,谓私窃人财,不得,笞五十;得财一尺杖六十。疋加一等,五疋徒一年,又每五疋加一等,五十疋止加役流。受所监临赃者,谓不因公事受部人财物者,一尺笞四十,每一疋加一等,至八疋徒一年,又每八疋加一等,五十疋罪止流二千里。坐赃者,谓非监临主司而因事受财者,一尺笞二十。每一疋加一等,至十疋徒一年,每十疋加一等,五十疋罪止徒三年。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赃为罪。)
凡应减者,下就轻次焉,二死、三流,俱从一减。凡应加者,上就重次焉;五刑皆累加,睢数盈,不得至於死。凡律法之外有殊旨、别敕,则有死、流、徒、杖、除、免之差。(谓有殊旨、别敕:宜杀却、宜处尽、宜处死、宜配远流、宜流却、配流若干里,及某处宜配流却遣、宜徒、宜配徒若干年,至到与一顿、与重杖一顿、与一顿痛杖、决杖若干,宜处流、依法配流、依法配流若干里,宜处徒、依法配徒、与徒罪,依法处徒若干年,与杖罪、与除名罪、与免官罪、与免所居官罪,皆刑部奉而行之。)
凡决死刑皆於中书门下详覆。(旧制皆於刑部详覆,然后奏决。开元二十五年,敕以为庶狱既简,且无死刑,自今已后,有犯死刑,除十恶死罪、造伪头首、劫杀、故杀、谋杀外,宜令中书门下与法官等详所犯轻重,具状闻奏。其左降官,除逆人亲,并犯贿赃、名教,如有刻己自新,以功补过,使司应合闻荐,不须限以贬黜。)
凡京都大理寺、京兆·河南府、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县咸置狱。(其余台、省、寺、监、卫、府皆不置狱。)
凡死罪枷而杻,妇人及徒、流枷而不杻,官品及勋、散之阶第七已上锁而不枷。(勋官武骑尉及散官宣义郎并七品阶。诸应议、请、减者,犯流已上,若除、免、官当者,并锁禁。)杖、笞与公坐徒及年八十、十岁、废疾、怀孕、侏儒之类,皆讼系以待断。
凡有犯罪者,皆从所发州、县推而断之;在京诸司;则徒以上送大理,杖以下当司断之;若金吾纠获,亦送大理。(犯罪者,徒已上县断定,送州覆审讫;徒罪及流应决杖、笞若应赎者。即决配、徵赎其大理及京兆、河南断徒及官人罪,并后有雪减,并申省司审详无失,乃覆下之;如有不当者,亦随事驳正。若大理及诸州断流已上若除、免、官当者。皆连写案状申省案覆,理尽申奏;若按覆事有不尽,在外者遣使就覆,在京者追就刑部覆以定之。)